善解家人心情:愛心家庭心理學11(1 / 3)

第3章家庭生活中常見的孩子心理誤區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卻是父母不理解孩子,對孩子的心理不加理解就橫加指責,往往會使孩子感覺到委屈,從而不願意聽父母的話。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父母繼續不去理解孩子,不去體會孩子心理的話,時間長了父母就會逐漸發現,孩子和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孩子什麼都不對父母說,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相關事情……

這樣的親子關係,是很多父母不願意看見的。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孩子的最常見心理吧!

孩子為什麼虛榮心強

丫丫覺得媽媽一直都不理解自己,比如老說她的虛榮心強。丫丫覺得自己隻是一個上二年級的小學生,哪裏懂得什麼叫虛榮心?但是,即使不懂得什麼叫虛榮心,丫丫也明白虛榮心不是什麼好詞,從媽媽的語氣中就能體會出來。

丫丫仔細回想了一下,其實自己做的那些事也不能算是虛榮心吧?比如上個月同學買了個新的鉛筆盒,丫丫也想買,媽媽就說:“你這孩子就是虛榮心強,你的鉛筆盒好好的,怎麼還要買?”再比如這個月丫丫看到同桌有了條新裙子,也想讓媽媽買,媽媽又說自己虛榮心強。後來丫丫明白了,每次想要新東西的時候就想個小辦法,比如故意將鉛筆盒弄壞,然後對媽媽說鉛筆盒壞了,媽媽肯定會放棄休息的時間買鉛筆盒。把去年那件漂亮的裙子用剪刀剪個圓圈,對媽媽說裙子不能穿了,於是媽媽就會給買新裙子……

父母把孩子送進學校是想讓孩子學習知識的,就怕孩子之間互相攀比。但是孩子總會在無意識中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有的孩子看見別人穿了件新衣服,一定要買件漂亮的;穿了雙新鞋會時時把腳伸給別人看;有的孩子覺得自己家很富裕,經常向別人炫耀自己家的“空調”、“音響”,炫耀自己和爸爸“乘飛機、住賓館”等等;還有的孩子覺得自己很聰明,什麼都會,常說:“這有啥稀奇,我會算幾百加幾百呢!”……心理學家分析,孩子容易產生虛榮心的一般有兩個原因:

首先,孩子的自我認識能力很差,他們不能客觀地分析自己。這樣的孩子一般是因幼年時期被成人過高地評價過,自己認為自己比誰都強。

其次,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覺得隻有這麼一個孩子,同時自己的經濟條件非常不錯,所以常給孩子買高檔的玩具、流行的服裝。還有的父母不注意孩子的修養和教育,總是喜歡在吃穿打扮、玩具圖書等方麵與他人攀比,甚至給孩子大把零花錢以顯示自己的富有和與眾不同。一旦父母形成這樣的習慣,孩子自然也就學會了。

曾有報紙報道過這樣一個重大盜竊案,主犯為兩位中學生。他們為了追求物質享受,與別的同學攀比,在虛榮心的驅使下,盜竊了一居民家中的4.6萬元錢,然後乘船去上海,在短短的四天之內,揮霍掉了所有的錢,平均每分鍾花60元。這些孩子購買最貴的衣服,到最高級的飯店吃飯,住最豪華的旅店,並且專門租了一輛車帶他們四處玩樂……

促使這些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無非是虛榮心在作怪。

從心理學上來看,虛榮心是一種追求虛榮的性格缺陷,是一種被扭曲了的自尊心。虛榮心強的人不願意通過實在的努力來獲得成功,而想通過貶損別人、打壓別人的方式來獲得成功。

從原則上來說,孩子的虛榮心不是天生的,他們的虛榮心大多數來自於家庭。因當今家庭中的孩子少,父母總怕孩子受委屈,對孩子有求必應。自己孩子穿的、戴的都不能比別的孩子差,別人的孩子買什麼咱家的孩子也得買,決不能讓人家比下去。在父母如此縱容下,孩子的欲望開始無限製地膨脹起來。

還有的父母喜歡突出孩子的優點,掩蓋他們的缺點,在親朋好友麵前經常誇耀自己的孩子。孩子聽到的都是讚美的聲音,很少有人指出他的缺點,時間長了,他們就開始覺得自己是“十全十美”的,再也容忍不了別人超越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有虛榮心,但是一旦虛榮心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百害而無一利了。父母一定要善於從生活中捕捉孩子的虛榮心,然後對其進行教育和引導。

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虛榮心,父母首先要學會以身作則,不同別人攀比,以免孩子效仿。

另外,父母平時要注意觀察孩子心態的變化,多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知道,與別人攀比,擁有名牌衣物,並不意味著擁有了較高的地位,隻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如果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消費要求,父母可以將家中收入支出情況講給孩子聽,或給孩子製定消費標準,讓孩子學會理性消費。

同時,父母還要分析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孩子的要求在預算之外,可以多為孩子創造機會賺錢,比如做家務等。

消除孩子的虛榮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父母隻有通過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體現出來,才能減少因孩子的虛榮心強帶給父母的煩惱和痛苦。

孩子到底任性給誰看

2歲的小朗正是鸚鵡學舌的年齡,小朗長得聰明伶俐,嘴巴又特別甜,可以說是人見人愛。然而,爸爸媽媽卻不喜歡帶小朗出去玩,他們說小朗太任性了。上個星期,爸爸媽媽帶小朗上公園,小朗想自己跑著玩,爸爸媽媽怕他走路不穩,就沒有同意,可是小朗說什麼也不聽,自己跑到山坡上去玩了。小朗雖然年齡小,但很有自己的主見,他覺得自己不過是沒有聽父母的話而已,根本就不是任性。

不過,小朗通過這件事情發現,隻要自己堅持,爸爸媽媽總會讓步,堅持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於是,在和爸爸媽媽逛商場的時候,小朗隻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催促爸爸媽媽買下來,否則就哭鬧不休,直到爸爸媽媽讓步為止……小郎的父母也不明白,為什麼孩子如此任性呢?

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如小朗這樣的孩子,為達到某種目的而任性,有時甚至會哭鬧不止,不把父母搞得筋疲力盡,把自己想要的東西弄到手,絕不罷休。為此,很多父母隻得退讓,或者聽之任之。也有的父母把孩子的這種任性,歸咎於獨生子女太嬌慣。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孩子到底任性給誰看的呢?

心理學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孩子出現任性行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孩子受心理、生理發展水平的限製,不善於從其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隻能考慮到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情感。這樣的孩子一般是2~4歲左右,這時的孩子活動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力圖在日常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意誌。

其次,有的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任性,父母開始還能堅持原則,可當孩子繼續為所欲為時,父母覺得煩,認為“反正教了孩子也不會聽”、“孩子還小,不懂事”等,而不再堅持。

這樣孩子就自然而然地養成了任性的習慣。

孩子過於任性,可能會變得缺乏責任心,變得霸道,變得依賴性強、喜歡推卸責任等。這些性格特征都有可能成為孩子的人格缺陷,並最終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由於任性,孩子在日後的工作中就難與同事相處,更談不上協調或者融洽地配合好了;由於任性,孩子也很難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長期發展下去就容易形成思想固執,甚至惟我獨尊的性格。

曾有一個成績很好的孩子,僅僅因為被家人私下改了他的升學誌願而跳樓自殺了。心理專家分析,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悲劇,正是因為家長培養了孩子的任性行為。

孩子任性其實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隨著孩子生理、心理上的不斷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更新奇的事物。這個時候的孩子比較喜歡親曆親為,對一切事物都想弄個明白,盡管這些事物可能是對孩子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但是,從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來看,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導致孩子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現代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大多嗬護倍至,對孩子百依百順,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遷就答應孩子,這就養成了孩子任性的習慣。

有些年輕的父母平時要上班,又信不過小保姆,隻好讓祖輩帶孩子。而祖輩卻很溺愛孩子,不進行管教,父母要管教孩子,祖輩又護著孩子,不讓管教,養成了孩子的任性性格。

因此,孩子的任性心理雖然不是天生的,但是孩子的自控製力很有限,有時即使知道了為什麼不可以,但也無法控製住自己的“需要”衝動。因此,父母一定要善於從生活中把握孩子的任性心理,對孩子進行教育。

要想徹底地解決孩子的任性心理,父母一定要行為一致,形成合力,對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該堅持的原則一定要堅持,不能放鬆。如果要求孩子做什麼,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要求。這樣更有利於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減少任性行為的發生。

對於處於任性發作中的孩子,可以暫時不予理睬,隻要不發生安全上的問題,可以讓孩子獨處一下,先讓孩子冷靜下來,然後給孩子講道理,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能這麼做的原因,讓孩子明白他的不合理要求是不會被父母接受的。

此外,孩子的注意力一般比較分散,對同一事物的興趣持續時間不長,很快會被其他的新鮮事物所吸引。

因此,父母如果能抓住孩子的這一心理特點,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也能克製孩子的任性心理。

父母在管教任性的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尊重孩子,態度要溫柔。父母一定要明白,孩子絕不是故意要讓爸爸媽媽生氣的。為人父母之道,關鍵在於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含義,用正確的辦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為,而不是一味地責備孩子。

小小年紀,為何愛焦慮

小然從出生到進入幼兒園一直跟媽媽生活,很黏媽媽,而媽媽也很疼愛小然。但是有一段時間,媽媽和小然卻產生了矛盾。原來,媽媽準備參加一個重要的考試,晚上要上課,不得不把小然送到奶奶家,等自己下課後再接回來。因為媽媽感到小然黏人,不敢跟他說明真相,於是便趁小然跟奶奶玩得高興時悄悄地溜掉。

然而,小然很擔心,覺得媽媽不要自己了,要和自己分開了,心裏很著急。不過小然很聰明,他發現去奶奶家是媽媽要離開的前奏。於是,每當這個時候,小然就抱住媽媽的腿,哭鬧著不肯去。媽媽很生氣,但又沒別的辦法,隻好使用強硬手段離開。

媽媽的這種做法,讓小然不由得更焦慮了。小然開始不願意上幼兒園,晚上做噩夢,膽子也越來越小……

小然的這種情況是一種焦慮的心理。說起焦慮,很多父母認為是成人才有的,殊不知,焦慮也在悄悄地侵襲著孩子的世界。例如,有些父母發現孩子經常將好端端的橡皮用小刀切成幾小塊;買來的鉛筆不是弄丟了,就是用卷筆刀削完了;學習時容易發脾氣等等。有的父母把孩子出現一些異常行為看成是不聽話的表現,其實緊張、哭鬧、發脾氣都是焦慮的一種體現而已。

心理學家分析認為,孩子雖然具有一定的獨立思維能力,但因年齡小,遇到突然發生的挫折和打擊,往往會承受不了,使幼小的心靈失去平衡,因此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心理學家認為,焦慮情緒的產生雖然有一定先天原因,但更多的是家庭因素。

一、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是孩子產生焦慮心理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盲目攀比,要求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別的孩子不會的自己的孩子要會,別的孩子會的自己的孩子要精通。這樣的高標準孩子自然很難做到,久而久之,孩子會因為不能達到父母預期的要求,擔心受到父母的責備而信心受損,焦慮不安。如果父母再輔以恐嚇或斥責等手段,孩子的焦慮心理會更加嚴重。

二、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溺愛

2~5歲是孩子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這時的孩子什麼事都想自己做。父母的包辦代替太多,孩子會失去鍛煉的機會,而且孩子還會產生“我是最重要的”這樣一種錯覺,從而不能正確地估計自己。當孩子獨自置身於新環境或有突發事件時,孩子會不知如何應對,產生焦慮心理。

也有的孩子是因為與親屬特別是父母分離時,感到擔心而出現焦慮心理,失去以往的歡樂。比如,有的孩子到了幼兒園後,隻要媽媽陪伴在旁,不但不哭不鬧,還能愉快地玩;假如發現媽媽不在,孩子便立即哭喊起來,這就是分離性焦慮。

三、對某些危險估計過高

經常給子女一些多餘的勸告、威脅等,孩子就容易產生恐懼心理。比如,父母對孩子千叮嚀萬囑咐陌生人的可怕,孩子就會認為陌生人是很可怕的怪物,孩子會不敢與陌生人交談,但又不能不與陌生人接觸,孩子會擔心、恐懼,增加焦慮心理。

焦慮既是一種精神現象,也會伴隨一些生理症狀,如厭食、入睡困難、頭痛等。過度的焦慮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消極影響,不僅會讓孩子注意力難以集中,抑製孩子的思維,而且,還會使孩子的記憶力明顯減退,影響了孩子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父母們在生活中一定要及時地把握住孩子的焦慮心理,消除焦慮心理,還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孩子產生焦慮心理了,父母首先要讓孩子徹底放鬆,給孩子一個玩的時間。父母為孩子製定學習標準,要根據孩子的能力設定適合孩子的學習目標,可以稍稍高出孩子的實際能力一點點,讓孩子感到稍稍努力就能看到可喜的成果,讓孩子明白隻要努力就有希望。另外,父母還要注意不苛求孩子,更不能讓孩子頭腦中牢牢繃緊“第一、最好”這根弦,這樣能降低孩子的焦慮心理。

如果孩子有分離性焦慮,父母可以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培養孩子興趣的方法來消除。

比如,孩子對入幼兒園很焦慮,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幼兒園是個有趣的地方,讓孩子對幼兒園留下一個好印象,或者告訴孩子去幼兒園能交到很多朋友,讓孩子對幼兒園產生興趣。入園前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分離訓練,以避免產生焦慮心理。

此外,父母還要改變一下讓孩子產生焦慮的環境,父母應努力創建溫暖、和諧、愉快、健康的家庭、心理環境,不要為一些小事爭吵不休,以免使孩子經常處於焦慮和不安之中。

孩子真的是“小氣鬼”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富裕了,但很多父母卻發現孩子似乎並未隨著生活的富裕而變得慷慨大方起來,反而表現得非常小氣。比如,家裏的玩具堆積如山,可父母讓孩子把好玩的玩具讓給來做客的小朋友玩時,孩子卻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甚至有的孩子連摸都不讓其他小朋友摸。

媽媽買了一個很漂亮的洋娃娃送給小玉,小玉很是喜歡,於是一天到晚地抱著洋娃娃,誰都不許碰。後來,媽媽帶著小玉去小區的公園裏玩,很多小朋友看到了,都非常羨慕地圍了上來。這個說:“小玉,給我抱一會,好嗎?”那個說:“小玉,我們一起玩吧。”還有一個很可愛的還不會說話的小妹妹更是直接,小手就指著小玉手中的洋娃娃,死活也不離開……

然而,小玉很擔心他們不還給自己了,於是抱緊了洋娃娃,說什麼也不給。小朋友都很失望,紛紛說:“小玉真小氣,是個小氣鬼。”站在一旁的小玉媽媽為孩子的“小氣”行為感到有些不好意思,於是就勸小玉把洋娃娃給別的小朋友抱一會兒,但小玉說什麼也不聽,隻是連聲說:“不行,這是我媽媽給我買的!不給她們抱!”媽媽隻好無奈地放棄了努力,不過小玉“小氣鬼”的名頭卻傳遍了小區中每個孩子的耳朵……喜歡獨占東西的孩子多了,而能主動與人分享的孩子越來越少了,於是很多父母都發出這樣感歎:“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小氣了!”那麼,孩子真的是“小氣鬼”嗎?為什麼孩子會小氣呢?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經曆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此時孩子的感性認識較重,對於理性認識則很少。而小氣正是孩子的這一心理發展過程中的特征。此時,孩子對心目中一切物件常理解為是“我”的,無法感受到別人的需要。如“我的玩具”,“我的凳子”……。當孩子懂得區分自己和別人的不同,明白哪些是自己的東西之後,會擔憂別人拿走自己的東西,從而不許別人碰自己的東西,也不願意讓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這些孩子就是我們家長平時看到的“小氣”孩子。

從心理學上來看,父母的行為對孩子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孩子在為人處世過程中沒有經驗,隻能通過模仿父母的行為來達到自己認識世界的過程,如果父母小氣那就會使孩子也產生類似的小氣行為。比如,鄰居來借物品,父母怕東西被弄壞而故意搪塞,這就會成為孩子的反麵教材。

現在的家庭大多隻有一個孩子,同時物質生活也很富裕,這讓父母有能力、有條件實現在物質上疼愛孩子。於是,父母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隻要是孩子想要的,都想辦法滿足,比如,好吃的飯菜先讓孩子吃,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等。如果父母在孩子麵前隻知道一切為了孩子,一切讓給孩子,時間長了,會使孩子錯誤地認為父母“讓”孩子都是應該的。這樣,父母讓孩子把好東西與人分享時,就會比較困難。

從現在人的居住情況來看,大多家庭都住在高樓大廈裏,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孩子在這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因為缺乏交往,無法與別的孩子進行情感交流,也就沒有機會與別的孩子一起體會分享快樂,也就不懂得如何與人分享。

此外,其他孩子的行為以及父母的教育也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比如,孩子與人交往時,孩子看中了其他孩子的玩具卻遭對方拒絕,因此,當對方向孩子提出借玩具時,孩子也會表現出小氣行為。如果父母見後不置可否,甚至給予一些口頭上的鼓勵,孩子的小氣行為便愈加嚴重。甚至,孩子與別人分享後,得到的卻是父母的訓斥,這會有意識地培養了孩子的小氣行為。

孩子過於小氣,時間長了將會很難與小朋友們相處。而且在學校裏,也很難結交到好朋友。作為父母自然希望孩子能夠表現得豁達大度,能夠寬容別人。不過,對於孩子來說,要克服小氣心理,確實需要父母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逐漸培養孩子的豁達、大方的性格。

由於孩子正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小氣更多的是孩子一種本能體現。因此,對於孩子的這種小氣行為,父母不必過於擔心,要允許孩子有一個逐步改變的過程。當孩子過了這一階段,理性認識增強後,孩子會自然地有了與人分享的想法。父母應多引導孩子去了解自己和周圍人的關係,幫助孩子盡早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束縛。比如,當家裏來客人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幫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給大家吃、或拿玩具請小客人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