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寫反思日記,把每天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寫下來,不限字數,不限文體,但要寫出內心的真實感受。當我問到我能否看的時候,她笑著點點頭說:“就給您看,但不能告訴任何人。”我欣然答應了,我想在她的反思日記中與她互動,慢慢引導她更深入地思考問題,看待問題,透過一些問題的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
另一項任務就是定期給父母打電話彙報在學校的發展狀況(協商以後是每周一次),特別是受到老師表揚或者成績進步的時候。另一方麵我與她父母做好了溝通,建議她的父母也定期主動給孩子打電話,尊重她的選擇,多鼓勵,盡可能避開T和爺爺接觸的機會。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幫助T認識到自己對父母的重要意義,父母的正確反饋也有利於打開她的心結。父母很樸實,接受了我的建議。
當然,在幹預她的同時,我還聯合了我們班的所有老師正確幫助這個孩子,在她表現確實比較好的時候要濃墨重彩地表揚,在她表現不好需要教育的時候要語言中肯,最好課外單獨交流。
一個學期過去了,通過數周的日記交流,T已經初步學會了多角度認識問題。現在她不僅能注意到觀察事物的細節,還能對現象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現在因為文理分科她選擇了文科,已不再是我的學生,但時不時還來找我聊天。特別是在開學的時候她還主動擔當了新班級的第一任班委,學習、工作開展得很不錯。很明顯,她的個性越來越開朗,精神也越來越好,內心越來越陽光。她的改變有很大一部分功勞應該得益於她的住校生活,離家比較遠,隻有放大假的時候才能回家,在很大程度上隔離了那個讓她產生困惑的家庭環境,特別是爺爺的影響。我的幹預措施極有可能隻是讓她得到了暫時的釋放。我想也許她考上大學,遠離家庭,獨立生活以後能更有助於她的進一步成長。看著此時的她,我心裏真為她高興。
案例解析
王曉春點評:
這個孩子的所謂“盜墓”,不宜做貶義詞理解,這個詞對於她是中性的,她所說的“盜墓”,不過是想看看墳墓中是怎麼回事,這是一種好奇心和探索欲。
可為什麼她偏偏對墳墓好奇呢?根源在於她的兩個早期記憶,一個是弟弟死了,一個是自己遇難沒死。她不知這是為什麼,她的潛意識裏麵可能認為秘密就存在於墳墓中。
弟弟很聰明,而且爺爺重男輕女。這就使她心生疑竇:他們(尤其是爺爺)一定在遺憾,為什麼死的不是我,而偏偏是我弟弟。這也就能解釋她為什麼佯裝瘋癲和樂觀,實際上心裏很苦了。她的這種心態,沒有相當的專業水平是看不出底細的,隻會覺得她怪怪的(她以前的教師大抵如此,家長更不用說),這就更增加了她的寂寞。
這孩子有運氣,碰到了梁老師。梁老師的分析和幹預至少起了兩個作用:讓她的壓抑得到了釋放,讓她感覺還有人能理解她。於是她如釋重負,輕裝前進了。實際上等於梁老師挖開了她心中的一座“墳”,梁老師也是個“考古”工作者。
但是,對弟弟死亡的內疚,對自己無法代替弟弟給家長爭麵子的恐懼,對於死亡的不同尋常的好奇心,估計今後還會伴隨著她。或許將來她真去學考古專業,對她的靈魂倒是一種“救贖”。這個孩子以後也需要有“高人”點化,她長大會信奉某種宗教也說不定的。但無論如何,在她人生的關鍵時刻,梁老師總算拉了她一把,這功勞已經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