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她的理想為什麼會是“盜墓”?
開學的第一次班會課的主題是“理想·起航”, 一住校女生T說道:“我的理想是考古!”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但她闡述的理由卻引起一片驚愕聲:“因為我對別人的墳墓很好奇,我就想去挖挖看。”當時班會的主持人非常機智地把話題轉移開了。我的第一感覺是她可能是一時的心血來潮,看了諸如《盜墓筆記》之類的書籍,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感,我也就沒有在意。
周末的時候,我要孩子們完成一份《成長曆程》,主要是收集他們的早期記憶和學習、成長史。從收回的表中我再一次看到了T的名字,懷著好奇我仔細閱讀了她的成長曆程,她的早期記憶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開始懷疑對她有“盜墓”理想的最初分析有誤。她的早期記憶是這樣的:
1.3歲的時候,我爸爸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打我,當時我、堂姐、我弟弟玩對麵修房子的水,結果被我爸爸抓回家,拿著棍子讓我跪在衣櫃前。後來,我媽叫我起來,我死都不起來。
2.4歲的時候,我的一個十分聰明的弟弟得白血病死了,我記得當時他就躺在一張木板上,白布蓋著。我們一家人都在哭,隻有我沒有哭,但是我還是流了一滴眼淚,也是唯一一滴。
3.也是在我4歲時,我跟著我的表哥一起出去玩,當時街心花園是一個水池上麵有一匹馬的樣子,我在邊上走,一不小心掉了進去,差一點淹死,幸好表哥救了我。
整個早期記憶都是灰色、悲痛的,裏麵頻繁地提到“死”這個字:“我死都不起來”“得白血病死了”“差一點淹死”,而且所有的記憶都與家人有關。她的內心深處到底是怎樣的呢?聯想到她那想去“盜墓”的理想,我決定找她談談,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想法。
一天自習課的時候,我與T開始了第一次交流,我故作輕鬆地問道:“你看過《盜墓日記》嗎?”
“看過,裏麵寫得很精彩,您也看?”
“是的,你看過後就產生了要去考古的想法嗎?”
“不是,我很小的時候就對考古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覺得挖別人的墳很好玩。”她很小心翼翼地看了我一眼,然後試探著問了一句,“您是不是覺得我很奇怪,他們都說我很奇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興趣是一件好事情。”
她看了我一會兒,嘟了一下嘴,緩緩地說道:“老師,您別看我平時大大咧咧、瘋瘋癲癲的,其實我心裏很寂寞。”
“我知道!”
“您知道?您怎麼知道的?”她顯得很驚訝。
“在同學麵前,在你的爸爸媽媽麵前,也包括在我的麵前,你都盡可能地表現出開朗、活潑的一麵,其實你內心有些害怕,你在越平靜的環境中心裏越是感覺到孤寂。”
她把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像被我說中了心事,我繼續說道:“而且我還知道,你一直表現得很堅強,有一股力量和信念在支撐著你一定要努力地學習,用取得的優良成績回報你的父母。”
她的神情越來越詫異,這表明我的推斷是正確的。幼年的記憶在她心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弟弟的死,自己卻沒有被淹死都讓她對死亡充滿了好奇,對“盜墓”的向往實際是向往對死亡的探索。她對弟弟聰明的描述,迫使她想為父母彌補失去“聰明弟弟”的缺失,所以她一定會非常努力地學習,但外表一定會表現得輕鬆自如甚至像她自己說的瘋瘋癲癲,借以給別人造成她學習成績優異是很聰明的假象。多麼懂事的孩子啊,但她的年齡畢竟隻有十五六歲啊,這樣的心理陰影和壓力怎麼能承受住呢?一旦獨處或者心理平靜的時候會是多麼孤獨和痛楚的感受啊,又不能找人傾訴,這才是她心理最大的負擔啊。作為她的班主任,怎麼才能更好地幫助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