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他的成績為什麼會忽高忽低(3 / 3)

通過以上性格形成和學習習慣兩個方麵的幹預,就能達到最終的教育目標,消減LHY的“冷熱病”。

三周過後,通過對LHY的觀察,我發現他上課的神情更專注了,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人也更有精神了。從他的周記中也反映出他與父母的交流非常愉快,家庭生活很和諧,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真不錯。

案例解析

王曉春點評:

學生成績為什麼會忽高忽低?這個問題老師們通常都有“標準答案”:那是因為學生有時重視學習,有時不重視(鬆勁了);有時努力,有時不努力(怕苦了);還有就是教師和家長有時抓得緊,有時抓得不夠緊(放鬆了),所以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把螺絲再擰緊一些,一刻也不能放鬆”。於是你就明白我們的教育為什麼永遠一味地吹“衝鋒號”了,我們對問題的簡單歸因決定了我們應對之策的盲目、單一和莽撞。這樣做的結果,往往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無節製地增加了師生(包括家長)的壓力,實在是非常愚蠢的。

哲學告訴我們,如果某個答案能籠統回答所有的問題,那它實際上往往是一個具體問題也回答不了,它就隻能是“大忽悠”。學生成績為什麼忽高忽低?此事並無標準答案,要一個一個學生,一類一類學生進行具體分析,這才是科學的態度。梁老師采取的正是這種態度。

據梁老師的分析,這個小恒同學的個性特點是有某種依賴性,他在有人幫助有人協同的情況下學習效果較好。另外,他善於在活動中、動作中學習,這是他的智力發展特點。(請注意很多人不是如此。比如和尚就不喜歡在活動中學習,他們更需要在打坐中冥想)梁老師找到了這個學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基本特點,然後對症下藥,終於使他有了明顯的進步。梁老師的三條幹預措施很精彩,很具體,一點都不公式化概念化,第二條尤其專業,這才叫因材施教。還可以看出,梁老師的幹預措施從容不迫,並無劍拔弩張之勢,這才像個內行,所謂會者不難。你看許多教師,學生成績一下降,就急赤白臉給家長打電話加壓,其形象怎麼看怎麼像一介武夫。當然,教師對學生的認識是沒有終結的,梁老師一定會根據後來的實踐,不斷加深、調整自己對小恒同學的認識,並修訂幹預措施。我們的經驗、心靈檔案需要反複讀,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讀得明白的。

請注意,梁老師的工作重點不是像許多教師那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那多半都是陳詞濫調和無謂的煽情),而是用科學的手段了解學生內心。他也關心學生的外部表現,但是更關心其內部,就好像醫生,注重的不是病人的外表,而是你的心電圖、B超圖像,因為這些東西更能說明病情的本質。所謂學生的“心靈檔案”,就可以看作學生個性的心電圖、B超之類,它們往往能更本質地告訴我們學生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經常見教師寫的案例,把學生的外部表現(尤其是缺點)寫得活靈活現,這種描寫或許有點文學價值,卻沒有科學價值。什麼是科學?科學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停留在現象上談不上科學。當然,采集早期記憶等資料不難,難的是解讀。解讀是需要專業訓練的,需要真正的專業訓練。

我經常聽到人們大談“研究型教師”,但多半是空話。科研型教師究竟什麼樣子?請看這個案例,請看梁老師的工作方式,這就是研究型教師。科研型教師不見得每件事都做得對、做得高明(科學實驗不也有失敗嗎),關鍵是他們有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他們的路子是對的。梁老師把科學精神滲透到了自己的具體工作中,而不是掛在嘴上或寫在文章的開頭結尾做招牌。如此,教育才能走向科學。

組建、解讀“心靈檔案”是一種探究學生發展的新方式,我在王曉春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對“心靈檔案”的運用探究獲得了一次次了解問題學生問題根源並轉化問題學生的成功體驗。在這一次的探究中我首次嚐試了邀請家長一起參與的方式,先根據孩子的“心靈檔案”結合個體心理學知識提出產生問題根源的假設,再根據孩子的平時表現、在家中的表現(包括成長過程中)以及家長對孩子的認知程度等諸多因素多方了解後對孩子的問題進行了“確診”,並根據診斷結果采取了相應的幹預活動,效果非常好。此外,這次“心靈檔案”探究的成功還有兩個很關鍵的因素:一是家長的素質比較高,對孩子的期望值很大,家長自身的開明、通達為我們一起研究孩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是孩子自身很陽光,心理素質也不錯,這種開放的研究對孩子的培養很有利。

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老師幫助家長理解了孩子,家長也幫助老師更準確地把握了孩子。這種研究是一種雙贏,一種相互的啟發,真正的家校合作,家長、老師、學生都獲得了提高,真是愉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