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他的成績為什麼會忽高忽低(2 / 3)

“這孩子,從小就貪玩!”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這些信息說明孩子喜歡在玩耍中學習,這樣的孩子動手能力特別強。”

“是的,LHY在畫畫、鋼琴、拚圖、模型等方麵都很有天賦。初中的時候也是做實驗的學科如物理、化學學得最輕鬆,成績也最好。”還是繼母對孩子了解得更多些,這是一個典型的“嚴父慈母”型家庭。

“對!這就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他的學習類型是運動型的,你非要他像您希望的那樣‘安安靜靜’地學習不是在和他的天賦對著幹嗎?不就沒有能很好地發揮他的天賦嗎?既然他不屬於那種能安靜學習和思考的孩子,就不要老把他往‘安靜’上引。他啊,得在活動中學習,活動中成長。”

父親表示讚同地點了點頭,兩眼凝視,眉頭緊鎖,沉思著。

“您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家長,太著急了就忽略了一些東西,我想您看看下麵這段話,可能更清楚應該怎麼教育LHY。”

LHY在“你最喜歡的老師或班主任是誰,為什麼?”一欄裏是這樣描述的:

初中時的化學老師,雍伯伯,雍老大。他講課十分有趣,質量很高。平時也和我們一起玩,一起開玩笑,並很有教訓人的一套。他很愛笑,喜歡自編歇後語,而且聽說他在家裏是一個好爸爸,好老公,在校又是好老師,好主任。特別崇拜他,而且他一點也不怕我們那個校長,酷得讓人難以想象。

“很幽默的語言,裏麵隱藏著他的需要和價值觀,還有他對好爸爸的理解,其實也是他對自己未來的憧憬。”我一邊說一邊勾畫出了裏麵的關鍵詞(著重號部分)。

“那我們家長應該怎麼做呢?”他的父親再次提出了這個問題。

“我們啊,可以按照他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來。從LHY的早期記憶以及對小學、初中學習史的敘述中,我們不難看出LHY的活動軌跡中都有人幫助:睡覺有奶奶;玩耍有爺爺;摘酸楂子有朋友;學習上有同學;考試的時候有老師的特許(可以在辦公室無人監考考試其實也是一種隱性的幫助,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和獨特感)。所以,如果有父母的介入,LHY的成績和生活習慣就有進步,否則就會後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冷熱病”。因為他一離開別人的幫助就不知所措,就要出狀況,心理學上稱為人際交往依賴。就目前而言,需要給LHY找一位同學,綜合素質要比他高一點的,特別是獨立思考能力要強的,先陪著他走一段。再通過我們的引導讓他與這名同學較勁,競爭,把這名同學的角色定位於朋友與對手的關係,這個事情我可以來做工作。在家裏就需要你們繼續監督,但要逐漸放手,如果一下子放手他會不習慣,反而不好。

“另外,LHY是一名心理素質很好,心地很善良,而且陽光的孩子。這是你們家長精心培養的結果。但現在孩子大了,簡單的說教肯定是不行的,特別是用我們成人的視角將一些概念化的東西套用在孩子身上是不行的。最好的辦法是用孩子的語言,孩子期待的一些東西來引導他,把他引導到正確的軌跡上。他喜歡朋友,喜歡‘耍’,還特喜歡‘爆發’,這兩點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從這兩點出發與他交流,就能走進他的心靈,幫助他找到學習和生活的原動力。”

家長沉思了好幾分鍾,緩緩地說:“今天我與您交流收獲太大了,以前我老是用我的思維方式和LHY說教,還一直以為我的教育方式很好呢。沒有想到一直忽略了孩子自己的個性特點和需要。今天才算明白過來,我們做家長的慚愧啊。”

“家長您過謙了,孩子教育要家校合作才能做得更好,離開了您這樣開明、通達的家長,我的工作也是做不好的。今天我們就交流到這兒,隨時保持聯係。”

……

這次與家長的交流高效愉快,我的收獲也不少。隨後,針對LHY的心理問題對學習產生的影響,我實施了以下幹預方案:

1.我找到LHY交心,並幫著找到了一位有競爭力、成熟、理性、學習效率比較高的同學和他結“對子”,成為了同桌。

2.我教會LHY以畫“腦圖”的方式梳理和總結各個學科的知識體係和脈絡,在數學上建議他多從數形結合的角度解題;物理從構建物理模型上入手分析(有的物理模型可以自己設計製作實物);化學科中部分簡單實驗讓他給同學們做演示;英語上改編短文為情景劇,說明文的可以上網搜索更多的信息等等。就是要發揮他愛動手的優點促進他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和鞏固知識的方法。

3.我再次聯係了家長,要求家長給孩子買些模型和基本材料,為孩子設計模型做物質上的準備。另外建議家長讓孩子多參與家庭活動,特別是獨立設計、開展部分家庭活動,可以適當帶孩子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但不能參與麻將或其他純娛樂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