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上麵的案例。Y同學缺少愛,他的初中教師把母親式的愛給了他,使他有很大進步,可是,這種師愛同時也有副作用,他對教師的愛產生了依賴。他總希望身邊有一個“幹媽”,否則心理就不平衡,就要用不停地向教師提出各種“傻”問題來吸引教師注意,尋找“幹媽”。高中梁老師還能用初中教師的這種愛法推動他進步嗎?不能了。Y現在還需要愛嗎?需要,但需要的是另一種類型的愛——理智的關懷和引領。梁老師教育Y,與其說靠的是愛,不如說靠的是專業技術——教育診療。這是智慧,不隻是情感。
梁老師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要診療,必須了解學生的成長史,隻有知道一個人的過去,才能真正了解他的現在。這位Y同學,如果不了解他從小的家庭環境,如果不知道他初中時與班主任的關係,就無法明白他為什麼總是提“傻問題”。當然,早期記憶分析等檢測手段也起了重要作用。我們的經驗是,早期記憶包含大量信息,需要反複解讀,從不同角度解讀。
還有,梁老師給Y同學“確診”之後的診療談話也很有技巧。不直接談“傻問題”,而從初中高中教師的差別談起,繼而談到責任感,獨立思考,讓學生自己感到提“傻問題”的實質。這就完全擺脫了就事論事的談話格局。其實這不完全是技巧問題,主要是梁老師對問題的認識更深刻、更根本,所以才能提綱挈領地解決問題。
一個學生愛問低級問題的現象對班級管理根本不會產生什麼影響麵,甚至這個學生還不能稱其為“問題生”。要是以往的我肯定與大多數科任老師一樣會把這歸因到“學生思考問題簡單,沒有深入研究”而簡單處理掉。結果,經過一路的追問後才發現背後隱藏著“牛犢戀”,“牛犢戀”的背後隱藏著真正的原因——家庭教育簡單、粗暴。一個簡單的問題或者現象的背後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千絲萬縷的關係。學生的成長受著太多因素的影響,如果老師不能找到這些因素並分析之間的關係,就很難把握問題的根源,那解決的方式不但單一還很表麵,不能觸及本質的解決途徑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
在探索這個問題中,我第一次“衝動”著給初中班主任聯係以了解學生的成長史,這是我在追溯學生問題上的首次嚐試,效果非常好,這讓我又學會了一種快速、多視角了解新生的方法。同時,也讓我對學生的“早期記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些看起來不重要的信息其實在不斷地揭示問題的根源或者事實的真相,隻是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獲取信息並理性分析後才能更好地把握這些信息。
想到這裏,我不得不感歎,學習研究心理學知識和技術並不是研究這種分析手段本身,更多的是培養教師們遇到問題的思維方式,那就是要“追根溯源”,對產生出的顯性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一直要追問到問題的根源上為止。在追溯的過程中,收獲的不僅僅是對心理學知識和技術的更深入的認識和更熟練的運用,還能收獲、開辟出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徑。
這便是做學生心靈捕手與班主任教育相結合的快樂和幸福,這樣的角色定位和實踐,會讓我們的所作所為更傾近於一位教育工作者,而不再是教育城管、教育監工。這樣的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與未來的發展才是莫大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