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為什麼他總問“傻”問題(1 / 3)

“案例”為什麼他總問“傻”問題?

高一新生開學不久,科任老師接連反映,Y同學課上課後特喜歡問問題。本來好學好問是好事,可他問的問題好像很“傻”,而且問了以後,自己又恍然大悟般說出正確答案。幾位老師都建議我找他談談,讓他三思而後問。

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有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提問如果沒能引起老師的注意,他就會不斷問,一旦老師注意到他,他就會將正確答案脫口而出。怎麼會這樣呢?

我翻閱了Y的《心靈檔案》,他在“最喜歡的老師”一欄中寫道:

我最喜歡的老師是我初中的班主任,也是我的幹媽。我和她有共同語言,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也隻有她能安慰我,鼓勵我。我最喜歡聽她講她的經曆。我在所有人麵前都從未表現我剛強的一麵,但隻有她才明白真正的我,我的傷心,我的快樂和我所有的秘密。她讓我學會了寬容,學會了愛身邊的人。

敘述裏兩次提到“最喜歡”和“隻有她”,說明初中班主任在他的青春期初期成長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心理學上叫做“牛犢情”。

在“試著描述你最近的夢”一欄中他作了如下描述:

最近做了一個噩夢。夢到我們班高考後,其他同學都被清華、北大錄取了,隻有我,連本科線都沒上。我不停地哭,沒有一個人注意我,連老師也是麵帶喜悅地在和其他同學交談。

這是個孤獨、寂寞的夢,“隻有我”“沒有一個人”“噩夢”都折射出他此時的心境。結合他對初中班主任的“牛犢情”,我對他愛問“傻”問題的原因有了初步判斷:初中班主任給予了Y無微不至的關懷,Y對她也敞開了心扉,與她分享快樂、生活甚至秘密。但進入高中後,失去這種特別關懷,他就感到了迷茫,認為沒有老師注意自己。所以,他選擇提“傻”問題的方式引起老師的注意,以尋找一位能再次給予他特別關愛的老師。

我通過Y的父親聯係到了他的初中班主任丁老師。在與丁老師的電話交流中,我獲得了更多寶貴信息:

Y家住城鄉交界,父母原是當地農民,在城市化建設中失去土地成了農民工。他們都沒有受過職業教育,離開土地後很不適應城市的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Y的父親變得崇尚武力,他教育Y的方式很簡單:隻要Y犯了錯誤,他就拳腳相向,有時用木棍,甚至有一次用了鐵鏈。潛移默化中,Y也喜歡上了武力,遇到問題一著急就動手打人,為此差點被學校處分。初一下學期,丁老師成了他的班主任。經過長期的愛心教育,丁老師引導Y在初二時成功轉型,變成了一名好學好問的好學生。從此,Y稱丁老師為“幹媽”,一下課就到辦公室粘著丁老師,進入高中後仍經常給丁老師打電話,一開口便是:“媽,我想你了”……

這些信息證明了我的初步判斷是正確的,孩子愛問“傻”問題源於孩子對老師的“牛犢情”,但產生“牛犢情”的原因卻源於家庭的暴力教育。這時,我終於明白了Y所描述的早期記憶的真正意義。(最初我覺得Y的早期記憶信息量太少,但現在我發現我錯了。)他的早期記憶是這樣的:

那是一個燥熱的秋天,我一個人在一片竹林裏玩,那是一片很寬廣的竹林,隻有我一個人。由於調皮,我玩起火來,還把火苗扔到了幹燥的竹葉上,結果火越來越大,最後火把竹林燒了一大半。我害怕極了,害怕人們把我送進公安局。但出乎意料,善良的村民們居然原諒了我。我很感激他們,被他們的淳樸、善良感動了。

Y早期記憶中的關鍵詞除了大量單個數詞“一”( 孤獨感的心理暗示)以外多了幾個特別的詞:出乎意料、居然、淳樸、善良。這些信息都揭示出Y多麼渴望獲得純真和善良啊!丁老師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並引領Y成功轉型,讓他學會了寬容,學會了愛他人。現在Y進入了高中,正處於青春期的後半段,所以,幫助他成長為一個自強自立、勇於擔當的男子漢成了我不可推卸的責任。想到這裏,我的心情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