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為什麼她老愛說謊(1 / 2)

“案例”為什麼她老愛說謊?

新學期剛開學的時候,我調查了新生(高一新生)的家庭情況,其中有一項就是讓父母客觀評價自己的孩子。有位母親說,她的孩子在她麵前特別喜歡說謊,幾乎是一張嘴就說謊。這位母親表達了自己的苦惱,並希望能得到我的幫助。

開學一周後,我從語文老師那裏了解到,這個學生在周記中談到開學後一直不適應。這可是和她交流的好機會,可以就她媽媽反映的情況摸摸底。主意已定,我在她周記的末尾寫上了一句:“如果對開學不太適應,你可以約個時間和我聊聊。”我認為,引導學生主動找老師,效果比老師找學生談話要好得多。

第二天她就主動找到我。我很驚訝地說:“天啊!如果你這麼開朗、陽光的女孩都不能適應,那我們班有的同學不是早就哭鼻子了嗎?”

“我們寢室的室長前幾天給家裏打電話的時候就哭了。”

“你給家裏打電話了嗎?”

“打啊,幾乎天天都要打。”

“那你哭了嗎?”

“我可沒有哭,就是覺得不適應。我也不知道什麼地方不對勁,就是沒精神。”

學生出現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到了一個新環境後不適應,是常見現象,我想了解的情況比這要重要。於是我改變了話題,很緩和地問道:“你小時候有沒有記憶特別深刻的事情?能和我說說嗎?”

“小的時候,也記不起是什麼原因,總之媽媽非常的生氣,拿起我正在畫畫的鉛筆就扔到我的臉上,一支鉛筆的鉛筆芯插進了我的上嘴唇的皮膚裏,很痛很痛,還流了很多血。”講到這裏,她的臉上立刻呈現出非常痛苦的表情。我緊鎖眉頭,仔細地聽著她的講述。

“老師您不知道,鉛筆芯現在都還留在裏麵。”“怎麼,當時沒有拔出來嗎?”“拔了一部分出來,但留了一點在裏麵,老師您不信啊?您看,現在都還有一個小黑點。”接著,她指給我看,確實是這樣。

“你家裏是媽媽說了算,還是爸爸?”

“當然是媽媽說了算,我爸爸都得聽我媽媽的。她決定的事情家裏沒有人敢說個‘不’字。”說到這裏,她的臉上分明又呈現出了幾分得意的神情。

我又問道:“最近做夢嗎?記得都夢了些什麼嗎?”

“一直都喜歡做夢,但不記得夢了些什麼?每次做夢醒了以後一個翻身就把夢給忘記了,因為媽媽說過,做夢對我不好,會影響我的身體健康。”

根據這些情節,我做了以下的分析。幼年的時候媽媽對她的教育異常的嚴格,在家裏,媽媽說的話很有分量,所以,媽媽的威嚴已經在她的心裏麵根深蒂固(鉛筆芯插入皮膚裏,殘留的東西一直到今天,而那個小黑點,成了一種心理暗示的符號),而且這樣的記憶使得在她的潛意識中建立了“媽媽說的話就一定要服從”的指令(她記不清做的夢,就是因為媽媽說過做夢會影響到身體健康)。但青春期的來臨,使得她感受到自己已經長大了,想擺脫媽媽的這種管教。迷信母親的權威,又渴望自己做主,所以,在媽媽麵前就隻好說謊話了。

分析到這裏,我很自然地想到,孩子的這種矛盾的心理發展特點是否預示著孩子會對媽媽產生矛盾的認知呢?也就是說她應該對她的媽媽是既抵製又依賴。這次來高中上學,她是第一次住校,第一次離家,肯定會既興奮又害怕,興奮是因為從距離上離開了媽媽,害怕是身邊沒有人發出指令,不知所措了,這也許就是她不能適應學校,打不起精神的重要原因。她一定會經常給媽媽打電話,把自己做的事情講述給媽媽聽,因為潛意識會去尋求那種多年的“不容置疑”的命令。

想到這裏,我不禁問道:“這幾天給家裏打電話,你一般和誰聊得多一點,是媽媽還是爸爸?”

“老師,您不知道,我來這讀書就是不想我媽管我(學生的家在區縣,我們的學校在市區,有兩個多小時的車程,所以學生住校),但我打電話的時候就不自覺地撥通了媽媽的電話。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不出所料,媽媽在她心目中一直擔負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孩子一直依賴的“強者”。但我非常擔心,孩子現在離開了這個強者,在生活又不適應的條件下,極大可能會在生活中尋找另一個“強者”並產生依賴關係,如果有一天這個學生早戀,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