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事後對雙方開展教育診療。教師可以運用各種谘詢技術,從訪談中明確施暴者內心的困惑、暴力行為的起因與過程、認知的差異等,予以恰當的引導,協助其矯正不良的認知態度和行為。對被害者,校園暴力往往會使他們產生恐懼心理,自尊與自信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我們的關注重點就應該是對學生自信心的維護,建立積極的行為、情感模式。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學生是否會產生報複或仇恨心理,要及時予以化解。
第四,指導教師對發生過校園暴力學生的關愛與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發展與成長,事實證明後期教育的跟進,特別是以發展的方式教育學生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問題,改正不足。特別注意的是,所謂的關注與教育絕不是揪著學生的老問題不放,而是要給學生指明一條符合他發展的道路,讓他的暴力能量以恰當的方式宣泄出去或者建立積極的行為習慣消融心理問題的堆砌,真正地實現校園回歸。
②針對學生的培訓。
針對學生的案例培訓與對教師的略有不同,還是以校園暴力為例,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開展主題班會活動,將典型、有震撼力或有對比度的案例呈現在學生麵前,如我校曾經發生多起打籃球過程中由於學生爭奪場地引起爭執的事件,有的爭執由於處理得當沒有釀成大禍,有的卻演變為聚眾鬥毆甚至由校園內升級到了校園外。這些都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件,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然後設置情景再現後讓學生討論,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應該如何處理?
第二,針對有攻擊、違紀行為史的學生,要“偷偷”地建立檔案,分析學生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然後給予幹預。比如我曾經在王曉春老師的指導下對四名表麵上有攻擊性、暴力傾向的學生進行了分析後發現,一名學生嚴重缺乏安全感,他的攻擊性就可能是防禦性質的;一名學生爭強好勝,他的攻擊性就可能是為了取勝,獲得優越感;一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很差,他的攻擊性是情急下,隻好用肢體語言表達;最後一名學生是對皮膚特別敏感,他的攻擊性是自衛行為。了解了他們攻擊的原因,就能針對性地采取幹預措施了。
第三,在班級裏設置安全員,或者心理輔導員並進行培訓,主要傳授簡單的觀察技術甚至谘詢技術,再根據本班具體情況與班主任一起製定突發事件處理流程。一方麵,觀察發現學生有異常時及時告知教師,防患於未然。另一方麵,一旦發生突發事件,馬上啟動突發事件處理流程。如我班學生與外班學生發生爭執,馬上有班委上前了解情況,給予製止,同時安全員立即通知班主任,若班主任不在就上報年級主任或在辦公室的教師。隻有這樣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才能應急不急。
第四,培訓學生學會正確保護自己。如:
不圍觀,不走偏僻地方,特別是不能跟不熟悉的人走人煙稀少的地方;
一旦預感到有危險,先觀察周圍,能跑就跑,不能跑的要大聲疾呼;
側立麵對對方,這樣使身體上容易被傷害的部分露出較少,可以使用手臂和腳避開攻擊;
手臂保持像拳擊手一樣的姿勢,這樣可以保護臉和脖子;
縮下巴,護住頸部動脈和氣管;
如果被抓住,試著去抓攻擊者的手腕並且阻礙他的呼吸;
使用你能拿到的任何東西,如書包、衣服,這樣如果對方用尖銳的物體攻擊你時,就可以用來保護自己。
一句話,人身安全高於一切,要盡可能保護自己,不能衝動,不能過激,更不可逞強。
(2)校外聯合少不了。
很多校園突發事件都有其校外根源,有的來自家庭、有的來自社會。有的是環境下的積蓄,有的是情景下的偶發,所以,要做好突發事件的預防與處理,爭取校外支持與聯合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至少要爭取以下三方麵的支持:
①加強親子教育和家長輔導。
首先,搭建親子教育平台,幫助家長創設溫馨家庭環境,讓孩子從小建立安全感。其次,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邀請家長定期到學校參觀並出席家長座談會,讓家長對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日常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創設積極暢通的溝通渠道,引導家長正確地關注學生。最後,建議家長如若麵臨家庭破裂危機時要保持冷靜,妥善安排孩子生活,盡力減少負麵刺激,主動與班主任聯係,必要的時候可聯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進行心理幹預。
②積極聯係社區,做好共建。
請求學校所在地的社區的支持,清理校園周邊的歌舞廳、網吧、迪廳等青少年易聚集的商業單位,營造良好環境。同時,聯係社會團體,形成威懾力,堅決抵製社會上傳播的暴力影視作品、渲染暴力的影視作品、渲染暴力的“紀實文學”、追求轟動效應的新聞等。同時,大力開展學生進社區進行社會實踐,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通過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增強規則意識與法律意識。
③共創“警校共育”,構建和諧校園。
學校應與警方成立共建單位或建立聯係,發揮執法機關的防範功能,請警察定期作青少年預防犯罪指導,必要時請警方介入校園暴力的處理,組織學生參觀教育基地,利用警方的宣傳陣地,對學生進行威懾和教育。如可在上、放學高峰期積極支持片警開展“三見”工作:“見警車、見警燈、見警察”。警校共育工作是一項經常性的長期的工作,通過更加紮實有效的工作,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才能為學校綜合治理,構建平安和諧校園做出貢獻。
校園安全重於一切,需要從思想認識、行為習慣上常抓不懈,采取立體式、交互式的管理與教育體製,形成長效。如此,我們在進行日常教育教學中遭遇突發事件時才能真正做到應急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