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遭遇班級突發事件,怎麼辦(1 / 3)

做班主任就不可避免會遭遇班級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如何正確麵對與及時妥當處理,最能考驗一名班主任的綜合素養。很多班主任也往往在突發事件麵前敗下陣來,甚至有的班主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從此與班主任絕緣,唯恐避之不及。即使勉強能支持局麵的也往往被這些突發事件搞得焦頭爛額,班主任的幸福指數大大降低。要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不但需要向經驗缺乏的班主任們傳授技巧,還得提高班主任們的思想認識與教育理念,二者的結合才能提高班主任隊伍的戰鬥力,我們的班主任們才能應急不急。以下就從學校德育管理與教育的層麵,談談如何讓我們的班主任們麵對班級突發事件,不慌不忙,從容應對。

1.辯證對待突發事件

班主任首先要提高的是思想認識,無數的慘痛教訓證明:在班級突發事件中由於班主任處理不當導致問題升級,引發家校糾紛甚至社會負麵指責的案例多數是由班主任認識不到位,思想不警覺造成的。辯證對待突發事件,是成功處理突發事件的第一步。

(1)常規管理與應急處理的一體性。

什麼是應急,百度百科有兩種解釋,一是指應付急需,應付緊急情況;二是指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以避免事故發生或減輕事故後果的狀態,有時也稱為緊急狀態,同時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不難看出,班級管理中的應急處理應該與常規管理對應,它們是一體的兩麵,對立統一。常規管理越好的班級,突發事件發生的比例就會越小。

高二時,新分入我班一名住校生,據原班主任介紹,他的網癮很大,時常溜號借機去校園周邊上網,防不勝防。我就特別留意這個學生,可一段時間下來也沒有看見他有異常。一次我調侃地問他:“傳聞以前你經常溜號上網,看來此言純屬捏造!”他笑嗬嗬地對我說:“你的‘零彙報’太厲害了,我可不敢造次!”“零彙報”製度是我班的一項常規製度,就是要求分管紀律和學習的副班長每天晚自習前就班上一天的情況向我彙報。這項常規最大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在同學們看來,由班主任指定班委在指定時間就指定內容做彙報,這是班委履行職責。當學生們了解到班主任無時無刻都在了解班級發展情況時,常規一定會做得很好。如果不是通過指定的方式,那就是“打小報告”,學生是很反感的,就算班主任了解問題後公平公正地處理,也會出現很多負麵的影響和後遺症。二是在培養這個副班長的能力上,我要求他不僅要及時發現問題,還必須謹慎思考後才能向我彙報,並提出解決方案,利於培養班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零彙報”仍然屬於管理層麵的,若要徹底根除那名學生的網癮,還得從教育的層麵跟進,這是下一步的事情。

我和大家再分享一個案例,在我所教的已經畢業的09級28班裏,曾經有一名患有癔症的學生,一旦發病就會腹痛難忍,甚至昏迷不醒。每次她一病,班上同學一邊電話聯係醫院和我,一邊將她以正確的方式送往醫院救治。我得到通知後一邊往醫院趕,一邊通知她的父母直接去醫院。三年裏,這樣的情形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次,可每一次都順利解決了,靠的就是常規管理。因為我班的常規管理中一直就保留著“學生意外傷病應急性流程化預案”,一旦發生此類事件,班上的同學會立即按照應急性預案及時處理,而且流程化的方式簡潔明了,易於操作。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常規管理的到位,就能營造出一種更積極向上的氛圍,這樣的氛圍可以避免或者降低突發事件發生的幾率。同時,常規管理中也就包含著應急處理,應急處理一方麵可以檢驗常規管理是否到位,另一方麵也能為完善常規管理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就是常規管理與應急處理的一體性。

(2)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的一體性。

班級管理不同於一般工廠或者公司管理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它的教育意義,所以我們需要的更多的是教育而非單純的管理。應急事件多發於單個或者少數的學生身上,問題的嚴重往往是由一個點而蔓延開的。這就涉及兩個問題,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的一體性。我們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人是社會性的,這在校園暴力事件中顯得尤為突出,特別是聚眾鬥毆。絕大多數的聚眾都是由小集體中一兩名主事者挑釁引起,其他的人基本都是扮演著“幫凶”和“打手”的角色。所以,在平常的教育中,班主任一定要抓住大多數,隻要大多數人都穩得住,不支持,很多集體暴力事件就能避免,因為“主事者”一旦失去市場,就會孤立,想翻個大浪也難。集體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不能為某些個體提供軟支持。仔細分析集體暴力事件不難發現,在發生的諸多元素中,有人“幫忙”是促進惡性事件的重要因素,主事者若能找得到人幫忙,一方麵給自己壯了膽,另一方麵在朋友麵前怎可失麵子、吃虧呢?於是,雙方一見麵,說不上幾句,打了再說。同時,去“幫忙”的學生在被主事者“請”去時都說隻是去湊熱鬧的,結果到了現場,被環境所逼,看主事者都已經衝鋒陷陣,率先垂範了,再怎麼也要象征性地給對方幾下。結果暴力事件升級,事態失控,甚至釀成悲劇。所以,看上去是主事者為主體的暴力事件,其實被請去幫忙的學生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他們為主事者壯了膽,都基於麵子問題,主事者變得主動積極,幫忙的人從“軟支持”變成了“硬支持”,找到根源,平時的教育就好辦了。我曾經就開展了以“有人請你‘幫忙’,你該怎麼辦”的主題班會課,讓同學們自己討論,還列出了很多拒絕的方式以及告知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做法,其實就是針對這一現象的集體教育。在教育集體的同時也對極個別的學生以威懾,間接告訴他,其實很多同學不願意也不會被請去幫忙的,而且還有可能被“舉報”。不僅如此,還需要對有“前科”或者“潛質”的學生重點提醒。注意,這裏用的是提醒,必須是善意的,絕不能是貼標簽的。班主任基於教育的出發點必須是在教育的基礎上,是幫助這樣的學生真正地成長,隻有學生真正的成長,才能降低非疾病性突發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