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為什麼會不喜歡勞動,我想這是個綜合性問題在學生勞動意識上的集中體現,與社會價值觀、家庭價值觀、子女生存現狀、學校教育、教師的意識形態等都有密切的關係,很難說清楚誰占主導,哪裏是關鍵。既然已經成為了普遍問題,我們首先要承認,然後是想辦法解決。作為一名高中班主任,也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學生沒有勞動意識的問題,那就更不用說形成勞動品質和勞動文化了。我的辦法也很簡單,學生缺了課我們得補上。我采取了以下五個階段以清潔衛生作為突破口,逐步擴大勞動的內容和範疇,讓孩子們在自己創造的勞動成果中品味勞動的快樂。
1.勞動需要氛圍,所以要造勢
新生入校以後,我總是以家的文化引導大家快速融入新班集。這樣,教室布置成70名成員的“大家”, 學生名單成了“家譜”,集體照成了“全家福”,班會變“家庭會”,班規變“家規”,處理個別問題是“請家法”,集體活動要“全家總動員”。布置新家嘛,當然就成了全家的事情。有了這樣的鋪墊,接著開了一次家庭會讓大家為布置新家獻計獻策,就這樣很自然地就讓孩子們接受了全家一起勞動的觀點,當然我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從此以後但凡大假後開學的第一天,就能看到我班的所有同學都在忙前忙後,唯恐落後,期間不乏歡快的笑聲。課桌板凳都被抬到陽台上,逐個清理甚至用刷子刷得幹幹淨淨,地麵用洗衣粉水拖得猶如鏡麵一般,甚至有孩子曾大聲提議:“以後進教室可得換鞋!”引得大家一片掌聲。
當然,勞動過後,我會放上一段清新的鋼琴樂,然後帶著大家什麼話都不說環顧四周,欣賞自己的傑作,給自己鼓掌。最後,一起深呼吸,發表感想。
我就是想通過大家一起體驗勞動,讓所有的人都欣賞並珍惜共同努力的勞動成果。沒有勞動的感受就大談勞動的意義那才是沒有意義呢!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在幹淨的課桌上亂寫亂畫,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在幹淨的地麵上亂扔亂放,因為大家都不願意破壞自己的勞動成果。
2.勞動需要堅持,所以要激勵
有了如此徹底的清潔大掃除,隻是一個開始。我和班委商量了以後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提案:我們班的教室每周隻在周末的時候大掃除,平時隻做保潔,每天的衛生評比要拿全校最高分,我們要創造學校衛生的神話。這一舉動得到了全班的熱烈響應。在為了創造神話的激勵下,所有孩子都很注重平時的保潔,會時不時地看到有孩子在關注講台是否堆積了粉筆灰,垃圾桶是否已經滿了,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紙屑會被及時拾起,陽台欄杆上是否又有了灰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從“創造神話”的口號提出後,我班的衛生直至今日近一年的時間裏除兩次9.8分以外皆是滿分。於是,這個學期開學的時候我們特別開了一次班會全班慶祝,我們不僅創造了神話,還延續了神話。直至今天,我班的衛生流動紅旗從未旁落他家。
我想,沒有什麼激勵比自己創造出的奇跡更能打動孩子們的心了,這個時候用勞動愛護班級已經滲透到同學們的內心。但如果把勞動僅僅局限在班級的清潔衛生顯然是不夠的,這個階段隻是運用外圍的方式讓孩子產生了勞動意識,接下來還需要將這樣的意識擴展延伸出去。我采取了先橫向擴展再縱向擴展的工作思路。
3.勞動成為習慣,所以要延伸
孩子們有了認真打掃並保持清潔衛生的意識,不等於有了勞動的習慣。特別是前期的工作還隻是局限在教室內的清潔衛生上,這裏麵就有一個特定環境的問題。如果勞動沒有成為習慣,那孩子一旦離開教室或者學校還有這麼主動的勞動意識嗎?除了清潔衛生以外的勞動還能這麼自主勞動嗎?所以,我又設計了如“寢室文化節”“我家我做主”“校園一日遊”等係列關於清潔衛生的橫向活動強化孩子們的勞動使其成為孩子們的習慣,這已經成為我班高一新生養成教育的必修內容了。
“寢室文化節”就是要求住校生根據本寢室室員的特點自主設計寢室美化,要求整潔、大方、充滿青春朝氣和人文素養。設計美化時間是開學的前三周,第三周周末的時候為寢室開放日,男女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相互參觀寢室,全班集體考評,我全程攝像。寢室美化後的保持時間是一個學期,期間我們會隨機組建檢查組突擊檢查,檢查成績一並進入寢室文化考評。期末的時候要隆重地召開寢室文化大展播,為最優寢室頒發獎狀和獎品。這個已經成為我班每學期的保留節目,自此我班的寢室衛生在學校的評比中幾乎周周周文明,月月月文明,被譽為我班的第二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