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我做主”以走讀生為主,我要求家長配合我幫助孩子在家裏培養勞動意識。特別是自己的臥室要自己打掃整理並美化,然後把照片發給我,我將它們做成電子相冊參加我班的“最優小家”評選活動。同時要求,家長不能代勞,還鼓勵家長提供孩子沒有整理房間的照片。其實是給了家長一把“尚方寶劍”,在孩子懈怠的時候刺激一下。
“校園一日遊”一般會在春、秋兩個最美的季節開展,帶著孩子們在校園裏尋找春、秋的足跡,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如果遇到不和諧的場景,孩子們會主動地解決。
愛教室——愛學校——愛家,這就是我的橫向延伸,隻有綜合性地給孩子們樹立勞動習慣,並在多方的鼓勵和培養下,勞動才能由意識轉化為習慣。所以,接下來的工作就應該縱向延伸勞動的意義和魅力啦。
4.勞動成為品質,所以要內化
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叫習慣,前三個階段幾乎都在做這個事情,孩子們的習慣也在這樣的養成中慢慢地形成,接下來做的就是讓勞動內化為一種品質。若想內化,就得讓孩子們發自內心地接受,這也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一貫思路。我精心設計了以下情感體驗活動:
(1)針對教室美化、寢室文化節、我家我做主等活動發表感想,特別是在欣賞自己勞動傑作時的喜悅是一定要全班共同分享的,這是孩子們自己創造出的勞動的美,美育教育就在這個時候滲透進孩子們的內心。
(2)開展主題班會討論在自己認識的人中誰最會勞動,他或她是否受歡迎,為什麼?
(3)勞動還體現在了哪些方麵,除了體力勞動,還有智力勞動,二者應該如何結合?針對目前我們自己的不足,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然後整理成可行性方案,實施完成。
這樣孩子們就能在情景創設、同感同情、主動參與、自主實踐中將勞動意識縱向內化,在實施自己設計的方案中逐漸形成自身的一種品質。這樣,勞動的意識就從一般性的教室裏的清潔掃除橫向延伸到了寢室、臥室、自然環境,再縱深延伸到了工作、學習、社會建設等諸多方麵,在延伸體驗的同時,提升勞動的美學素養、人文素養以及社會構建,勞動意識逐步內化。如此培養出的勞動品質才能伴隨孩子一生,讓孩子受益終身。
5.勞動成為文化,所以要發展
我在培養學生勞動理念上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就是將勞動發展成為一種文化。但如果空講勞動最偉大,勞動是美德,勞動創造了人類,那無異於是流於形式,紙上談兵。所以,我擬定以下內容設計成不同形式的主題班會活動課,讓孩子們在體驗和思考中培養勞動是一種文化的理念。
(1)什麼是勞動?人類通過勞動改變了什麼?勞動給我們自己帶來了哪些變化?
(2)播放大連、日本等國內外發達城市的視頻介紹,讓孩子們感受到勞動創造了怎樣的一個世界,帶來了一種怎樣的生活理念;
(3)鼓勵家庭較富足的家庭假期裏安排孩子去發達城市或國家旅遊,親身感受,回校後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總結報告;
(4)深入思考什麼樣的勞動才是最有效的,不同國家或者我國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的勞動方式和勞動效率有什麼不同?這反映了怎樣的國情和文化特點?
(5)討論:你是否同意勞動是一種文化,為什麼呢?
所以,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首先需要一個切入點,讓孩子們在行動中感受和發展,教師要有意識地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上引導。這樣才能在麵上和深度上讓學生建立起較強的勞動意識,也隻有勞動意識成為一種品質,讓勞動理念上升為一種文化,孩子們才能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慢慢體會到勞動最偉大的真正含義。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從這五個階段勞動意識就能立竿見影在孩子的心目中紮根、發芽、開花、結果。教育是慢的藝術,是由量變到質變,是漸變的等待。但我們可以先把種子埋下去,用行為和有意識刺激無意識,等待時機成熟的時候,無意識就會反作用於意識而影響孩子們的行為。當孩子們在生活中快樂的勞動,在勞動中有所感悟的時候,勞動就變為了一種品質,一種文化,一種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