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班主任的,不可避免會遭遇來自各個方麵的壓力,有來自家長的、學校的、社會的……但最多也是最直接的壓力就是來自學生的。如果遭受學生壓力時產生了不良情緒,千萬不要和學生計較,更不能向學生發泄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暫避,等雙方都冷靜後再處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容易產生不良情緒甚至情緒失控的老師多半是心理積壓很久,生活圈子狹隘造成的,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麵,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不妨試試以下七種方法,從冷靜到麵對,最後將壓力消融。
1.銘記一句可以讓自己冷靜的話——自己要先能冷靜
我剛做班主任的時候也時常感覺壓力大而產生不良情緒,還曾對學生大吼大叫,現在想來當時自己是多麼不成熟、不理智,甚至不專業。一次,我在王曉春老師的博客裏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發怒解決不了問題,更不能增長智慧,還可能讓問題變得更糟糕。”從此,我就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每一次情緒失控的時候,我就在心裏多念叨幾遍。幾次下來,我已經學會冷靜了。後來,我還把這句話送給了情緒容易失控的家長,他們反饋說效果還不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比以往更冷靜了。畢竟,隻有先冷靜才能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隻憑發泄情緒,什麼也做不好,還會增添很多負麵的影響。試想,如此的歇斯底裏,不僅影響教師自身的形象,還會加大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感,甚至把學生“逼”到對立麵,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利。
2.適當降低對學生的期望值——不要與學生計較
冷靜以後不妨這樣想,學生都還是孩子,未成年人,所以行為舉止尚在形成中,而且是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的。班主任是成年人,自然要寬容著未成年人。所以千萬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和要求來衡量學生的言行舉止,即要適當降低對學生的期望值,等他們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再提高要求也不遲。如果他們全都是不出問題一帆風順的那才叫奇怪了呢?學校本來就是一個讓學生在不斷的犯錯中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完善自己的地方,班主任的責任當然是幫助學生完成這一過程。隻不過因為個體性的差異,有的學生完成得很順利,有的很艱難,還有的悄無聲息。想到這裏,是否輕鬆多了呢!所以,我們不能和未成年人較勁兒,他們有他們成長的規律,教育學生是一門“談判”與“妥協”的藝術。
3.尋找一位傾訴者——緩解壓力的同時尋求幫助
如果以上兩點都還不能讓我們較好地控製情緒的話,那就需要尋求一名傾訴者了。這名傾訴者可以是自己的親人,也可以是同事,甚至可以是自己的學生。我個人認為最佳人選是找一名教育的長者。在我們學校一直保留著“傳幫帶”的傳統,自從我到校的第一天起學校就給我安排了一名師傅——劉曉鳳老師。從此我把她當成自己在職業成長中的引領者,遇到工作壓力產生不良情緒時我就找她傾訴,每次她不僅能耐心地傾聽,還能以她20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我也在緩解一次又一次的壓力中積累經驗,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