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學生屢犯相同的錯,怎麼辦(1 / 2)

不久前,一位名為“水靈”的網友發來短信,向我尋求幫助,她的短信全文如下:

學生老是犯同樣的錯誤該怎麼辦?我是一個很好強的人,工作盡心盡職,總想讓自己的班級成為全校最好的,又是新教師,所以做事難免心浮氣躁了些,對學生的一些錯誤總不能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犯了一次錯誤,我會原諒他,但如果他經教育後再犯同樣的錯誤,我就會狠狠地教訓他。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聽不懂大道理,他們隻知道老師生氣了,我又犯錯誤了,而完全沒有“下次我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個意識,所以有時我會覺得很無奈,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法去引導他們。各位老師,能給我指點一下嗎?

這樣的情境,相信我們每一位班主任都會遭遇。不同的是,富有經驗的班主任通常都不會是等事情發生了再想“管”,而在“管”與“理”的結合。結合我個人經驗,為了預防、治理、教育屢犯相同錯誤的學生,我摸索出了一套“三步走”,在改變學生屢犯相同錯誤這一行為習慣上效果還不錯,現總結如下。

1.“我以為”“我錯了”——從語言習慣開始修正行為方式

抓班級管理,首先要從規範學生語言開始。這裏講的語言規範不僅僅是指文明用語的問題,那是最基本不過的要求,我的要求是連一些影響學生行為習慣的用語都必須規範。比如,學生在犯了錯誤的時候 ,一問到原因,都喜歡用“我以為”三個字開頭,後麵的話可想而知就是一些掩耳盜鈴的借口而已。所以,我在組建班級的第一天開始就全班宣布禁止用“我以為”,而改用“我錯了”作為被問及犯錯原因時的開頭用語。我也在隨後的班級管理中不斷督促他們加強這方麵的意識。現在,學生們一旦犯了錯,都先說“我錯了”,再陳述犯錯的原因。看起來是用三個字替換了另外的三個字,但在學生的心理上卻是一種敢於麵對自己錯誤的心理定勢替換了想方設法找借口的心理弊病,這必定會對學生正確麵對錯誤、挫折、失敗有著積極的影響。那是不是說當學生對我說“我錯了”我就能原諒他們的過失或者錯誤呢?

2.“不知道”“不小心”與“故意的”——給修正行為方式一個過程

學生不說“我以為”而改說“我錯了”隻是一個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並正確麵對自己犯錯,而杜絕挖空心思去找借口的開始,要在行為習慣上真正的改變還需要進一步的引導。學生本來就是來學習如何成才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經受很多曆練,其中也就不乏會在諸多誘惑中迷失方向而犯錯。如果一點都不給機會那就太不近人情,如果給得多了就成了孔老爺子說的“鄉願”啦。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呢?我在處理學生問題以前就明確我的態度:“對於同一位學生犯的同一個錯誤,隻有兩次犯錯機會。第一次我可以當你‘不知道’有這個事情所以犯錯;第二次我也可以當你‘不小心’所以又犯了錯;但第三次我就認為你是‘故意的’,那我就會‘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比如,對於遲到問題,第一次遲到我會幫學生找個理由:“因為不知道學校的考勤時間甚至不曉得上學是不能遲到的,所以遲到啦。”然後我就會給學生單獨麵對麵地講清楚上學是有時間規定的,並進一步明確時間,然後告訴他在規定的時間後到學校就叫遲到,這是不對的!如果這個學生又一次遲到了,我就當他是一不小心就遲到了,還會苦口婆心地對他說任何人都會不小心犯錯誤,然後和他一起分析再次遲到的原因,提出我的建議。但如果在前麵兩次的基礎上,再次遲到,我就會很憤怒對他說:“這樣你都還遲到,肯定是‘故意的’。”從實際的效果來看,這種管理方式非常有效。究其原因,有這麼兩點:第一,幫學生找好了理由,就更進一步杜絕了學生再去找理由的錯誤做法,有利於讓學生真正認識到錯誤。第二,兩次犯錯機會是一種寬容的要求,對其第三次的做法是一種威懾,是一種“攻心為上”的戰略。第三,也是最關鍵的,老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分析原因,共同找到一個解決的方案,並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行為並成為一種習慣。所以,這種管理且鬆且嚴,剛柔有度,有禮有節,學生都沒有什麼意見,反而覺得老師很開明。當然,的確是由於特殊的原因造成的錯誤還得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畢竟,教育管理的前提是為了教育才實施管理,教育的核心地位不能被取代,這不同於公司企業機械式的規章製度。但如果遭遇了“釘子戶”偏偏就不信這個“邪”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