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學生屢犯相同的錯,怎麼辦(2 / 2)

3.“緊盯”與“彙報”——讓正確的行為方式成為習慣

班主任處理方式的多次運作就會成為習慣,習慣的鞏固就成為一種標準慣例。當班級管理成為一種標準慣例的時候,任何對班級有認同感的學生都會按著這樣的標準去執行,去衡量自己的行為。其實也就發展成了一種班級文化,也就是說隻有量化為標準,並內化成為學生能自我判斷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一旦形成也就達到了“管是為了不管”的無為而治的境界,當然也就不會存在“釘子戶”的問題。怎麼才能達到呢?我個人認為比較好的方法就是“緊盯”與“彙報”。

緊盯,也就是把要解決的問題做成一個專項來抓,也就是要“單項考核”。回報,就是要讓學生在整個解決的過程中都要向班主任就進度作彙報,也就是不斷地反饋,直到問題解決並得到鞏固為止。比如,高一的時候我班就有一個學生老是遲到,我就把“如何讓他不遲到”做成一個專項來“盯”,而且要一開始發現他遲到就“緊盯”。先是分析遲到的原因甚至是原因的原因,因為有時候表麵的原因絕不是真正的原因。什麼鬧鍾沒有鬧醒,本來醒了又眯過頭啦等都是表麵的原因。後來深究背後的原因其實是對學習缺乏主動,對時間缺乏管理能力,再深究才找到真正的原因原來是迷戀上了玄幻小說,晚上一看就是兩三個小時。這樣的生活習慣怎麼能不遲到呢?而遲到以後帶來的係列問題也就很可能成為惡性循環。所以,找到真正原因才能找到緊盯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要越小越好,最好就在一個點上,因為越小越好抓,越小才越好盯,也盯得越緊。接下來,我與這個學生深入溝通以後,讓他在心理上先建立起我能幫助他一起克服玄幻小說的誘惑的信任感,並不斷加強他克服誘惑以後可以獲得多麼美好前景的正確的一係列聯想。在行為習慣上,通過同寢室的同學和好朋友幫助完成,並要求他每隔幾日主動找我彙報這幾天的成果以及帶來的好處,我再對他施加更強的心理幹預。最後,這個學生就再也沒有遲到過,成績還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對於遲到問題可以這樣處理,其他的常規管理這樣的方式也同樣有效。

以上就是我工作中總結出的改變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三步走”,其主旨就是從外部環境入手,規範學生的行為習慣,把學生在發展過程中所犯的錯誤看成是教育的機會,深入研究產生問題的真正原因,找到切入點,以緊盯和回報的方式督促問題學生建立正麵的心理反射以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不難看出,前麵兩點是“管”,是“管”麵上的工作,是班級管理穩定的基本盤,防患於未然,對班級大部分的學生有作用。第三點是初步的案例診療,重在“管”與“理”之間。需要前麵兩點做好了,才能進入第三點,“理”的層麵,我把“管”叫做麵上的功夫,好用,立竿見影,但教育的成分不足,卻能先穩住大多數或者穩住一段時間。部分情節較輕的問題也能在管的層麵被糾正。但“理”才是理想教育的目標,是發展性的思維,寓理於管是過程,比較慢,卻能體現教育的質的東西,也是達到“理”的層麵的必需的東西!兩者的結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想出了問題開一副藥劑就解決問題的方式是絕然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