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同以往社會相比,現代社會要更加廣泛也更加深刻,不但要求掌握知識技能,而且對其非智力因素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承認遠程教育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以及有效獲取知識的能力上有著特殊的長處,但我們也必須正視這種校園虛擬化、課堂虛擬化、交流虛擬化對學生成長帶來的諸多不利因素。高中畢業的青年人他們正處在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最重要的時期,他們需要前輩的指點帶領,需要良好環境的感染熏陶;而在遠程教育中,他們不會得到學長們的傳幫帶、不會得到師生間的心靈溝通、不會得到大師們的言傳身教、不會得到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他們所獲得的(基本上)隻是知識的傳遞與接受。在校大學生們尚需要輔導員、學生社團組織等來幫助促進其成長,更別說這些校外的學子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文章(雖然有些幽默的成分在裏麵),對不同學校畢業的學生進行比較,甚至從為人處事的方式裏就能分辨出他畢業自哪所學校,這種獨特的氣質與思維方式難道僅僅源自他的母校校名嗎?這是在他長期的學習、生活中深厚的校園文化底蘊逐漸積澱而成的。所有這些都是現在的遠程教育所難以滿足的。
四、關於“國際經驗”
開展現代遠程教育比較早,應該是西方一些國家(經常被引用的如美國)了,他們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對我們剛剛實施遠程教育的國家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美國等國的遠程教育是以學曆教育為主的,他要求的受教育對象中高中畢業生和普通高校在讀生占有較大的比例。這就成了一些人聲稱中國現代遠程教育也應以(高中起點)學曆教育為主的一個重要論據。然而考慮到雙方存在的客觀差異,我們不能照抄照搬別人的經驗,走別人的老路。具體而言,下麵幾個因素表現得比較明顯:
1.因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西方發達國家的電腦、網絡普及率比我們高得多。據調查顯示,2000年的美國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有95%的中小學連上了互聯網,“做好了全速進入互聯網絡教育的準備工作”。我國要達到這種程度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相對來說,美國的學生有著比較強的操作電腦的能力和通過網絡獲取知識的觀念與能力,因為美國在兒童中就開始進行這方麵的教育,在他們的學校中許多小學生就能夠通過互聯網搜集資料撰寫一些小論文,這在目前對我們來說還是不可想象的,而這些能力對接受遠程教育是極其重要的。所以,他們對接受遠程教育有著非常充分的學習準備,便於適應和接受。這種“數字鴻溝”是我們應該正視的客觀現實。
2.中西方教育傳統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三方麵:
第一,我們社會重視的是穩定、習慣和傳統的力量,新的東西不太容易接納,在心理上,對非“正統”的教育形式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提防和抵觸,這無疑就造成了對其接受和認可的難度係數比較大。
第二,學習習慣上有所不同。在教育傳統上,我國一向強調師道尊嚴,強調教師的權威和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實踐中更注重培養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和對權威、書本、教師的認可與服從的被動學習的風氣。在近代西方特別是美國則不是這樣的,他們更強調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更側重培養學生發現知識的能力和學習過程的主動性、自主性,培養學生養成一種探索、懷疑的精神。這一差別決定了他們的高中生能夠對遠程學習很好地負起責任,對這種學習方式更易於適應和習慣,而我們的學生一下子從學校、教師、家長的束縛和管製下“解放”出來,要開始對自己的學習完全負責,這其中的角色轉換絕不會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事。
第三,西方的高校普遍實行寬進嚴出的政策,而作為一種更方便快捷、更易擴展、更能體現“有教無類”思想的教育形式,遠程教育本身就具有“寬進”的涵義,所以遠程教育在實施管理、社會接受與認可等方麵都更易成功;而我們的高等教育則更多體現出嚴進寬出的特色,對於遠程學曆教育這種新的形式,如何看待招生的(相對)低標準,如何適應學生水平差異的擴大,如何實現科學的考核來評價遠程教育質量都是我們必須思考的新課題。麵對這種教育傳統上存在的巨大差異,我們如何能完全照搬別人的“經驗”呢?
3.在社會認可方麵,美國擁有多家非官方的高等教育鑒定機構。美國這些非官方的教育鑒定機構主要是指一些院校協會和專門的鑒定機構等。這些機構操作經驗非常豐富,與學校相處也比較和諧,沒有什麼利益衝突,他們能夠以很客觀的態度對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學水平等方麵進行細致科學的測評。多年的實踐成果使得他們的評價被廣泛認可,其中一部分學校往往會主動要求這些機構對其進行評估。這種比較規範的社會評估認證機構對保證學校教育質量、提高學校知名度與認可度都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國,現在還沒有成熟的、得到社會認可的社會評估機構,對遠程教育的設立與運作、對遠程教學過程的分析和監控、對遠程教育畢業生的考核和認可,目前還沒有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係。這些現狀勢必影響到遠程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