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精粹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時代教育領域裏掀起的一股浪潮,它是信息技術帶來的必然產物,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其突出特點是多媒體係統的問世和遠距離信息傳送網絡的驚人發展。
在現代社會,教育信息化不僅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必須手段。首先,教育信息化有助於加快知識更新的速度;其次,教育信息化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極大地有利於他們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第三,教育信息化能夠突破教育環境的時空限製,有助於加強課堂與現實世界的聯係,從而大大提高教育效果。
各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因為各自的實際情況各有不同,但總的目標是一樣的,即使現代科技服務於教育,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使學生更自由地在知識的海洋裏暢遊。在國外,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深入階段。據統計,國外已經有55%的在校學生人手一台電腦,遠程教育的參加人數正在以89%的增長速率遞增。美國總統布什更是將教育信息化提到了“決定未來的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競爭力”的高度。
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定位問題
一、社會未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製度準備
二、學校未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
三、學生未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學習準備
四、關於“國際經驗”
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的加速進步,這種大環境促使教育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了,國家和社會對教育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另外,為了能夠更好地擇業和參與社會垂直流動,擁有更大的發展前景,人們對受教育的需求也愈加強烈。
在這種情形下,我國的高等教育自1998年起連續幾年進行大規模的擴招,其速度世所少見。與此同時,在《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也明確提出:我國高等教育要有較大發展,到2010年(後提前到2005年)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15%,進入到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要實現這個宏偉目標,我國高等教育必須繼續擴大招生,但是連續幾年的擴招幾乎已經耗盡了現有高校的潛力,而且由於擴招幅度較大,配套措施跟不上,一些學校的教育質量已經收到了影響。於是,新興的現代遠程教育就成了許多人心目中另一絕佳的選擇。由教育部批準試點的幾十所高校網絡教育學院中,絕大部分開展的都是學曆教育,其招生對象在實際操作中也有許多是以高中畢業生為主。這種高中起點的學曆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對為適齡青年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積極推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完成我們的計劃目標提供了強大的現實支持。在社會輿論上它也風頭很旺,現在一提現代遠程教育,許多人馬上就想到高校的網絡學院。但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高中起點的這種現代遠程學曆教育其現實合理性有待於商榷。其實這涉及到現代遠程教育的定位問題。
下麵我主要從社會、學校、個人三個角度,來闡述我國現代遠程教育主要不應定位在學曆教育,特別不能定位在高中起點的學曆教育上,而應該以非學曆教育為主。國外現代遠程教育以學曆教育占主導的經驗因為社會背景與教育傳統的差異,是我們不能直接照抄照搬的。要實現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我們不宜對現代遠程教育寄予不符合實際的奢望。
一、社會未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製度準備
教育程度在一個國家,尤其是在我國,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畢竟我國的人事製度還夠完善,教育仍熱是一個人特別是一個在社會中居於弱勢地位的人改變自身地位,實現垂直流動,獲得比較好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最切實可行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徑。正是因為通過教育能獲得更高的收益,人們才會付出巨大的投入(學費、時間、精力等)。另外,由於缺乏其它有效的手段,社會或具體的組織在接受、認可和選拔一個人時,首先關注的也是最容易辨別的往往也是此人的受教育水平,包括學曆、學位、畢業學校、成績等。如此,教育就成為一個人走向社會並被社會接納的敲門磚、通行證,同時,社會(組織)對其認可的程度實際上就決定了一種教育形式的命運。那麼,當今社會對現代遠程學曆教育做好接受的準備了嗎?
從一方麵而言,開展高中起點的現代遠程學曆教育,是緊緊伴隨著高校大擴招的步伐進行的,如今第一屆擴招的本科學生已臨近畢業,而從就業市場反饋來的信息不是很樂觀,競爭是前所未見的激烈,簽約率也較往年有所下降。誠然,其中原因很多,但由於擴招造成的畢業生人數激增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僅廣東一省,今年畢業生(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就達8.5萬多人,比去年增加了2萬多。種種原因相互交織,使得用人單位特別是相對較好的單位選擇的餘地加大,學生就業的難度也相對增大。再加上我國就業市場一向有盲目追求高學曆、名校生,單位之間互相攀比的不良風氣存在,讓普通高校學生在許多“點”上供過於求(一定意義上“麵”上亦然)。當然也許有人會說出就業市場這種供過於求的現象隻是表麵的,實際上我國高級專門人才仍有巨大的缺口,如鄉鎮企業、西部大開發等等,關鍵是學生定位太高之類的話來。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即使用人單位聲稱對不同教育形式畢業生一視同仁,但如果最終某一種教育形式的畢業生的就業單位多是其它教育形式畢業生不願去或僅僅是他們最後一條退路而作為備選的話,那麼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不平等的歧視。這樣久了,就會在社會中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各種教育形式的畢業生就會分成三六九等,將某種教育形式徹底打入另冊。而這些對招生、教學、就業等一係列工作,尤其是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都會產生極其有害的影響,甚至會造成惡性循環,導致其社會認可度越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