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飲食習慣影響智力和體力
常言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說一個人的生活習慣的形成本身不容易,並且改變起來更難。尤其是每天都在如同慣例進行的、必不可少的飲食習慣。孩子的不良的飲食習慣有很多,首推的是一些孩子的厭食毛病。
有些孩子不好好吃飯是一件讓家長極其頭疼的事情,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吃上一頓可口的飯菜,不惜四處奔波購物買菜,精心調製,但往往飯菜端上桌,孩子不領情。孩子不吃,或者孩子不好好吃,吃不多的情況大量存在。這一現象從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在於:青少年在空腹和食欲這兩個環節之間攙雜了許多精神因素,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孩子也許在空腹時,不想吃飯或是在飽了之後還要吃飯。生理學家認為這兩種現象都是精神因素作用效應。
父母一旦遇到這樣的事情不要雷霆大作,而是要順勢利導,和孩子通過傾心交談等方法解決問題。
既不要對孩子進行打罵強迫,也不要聽之任之,不管不問。
有的孩子對飯菜毫不感興趣,是有諸多原因的,如孩子得了胃炎、胃潰瘍、腸胃炎、蟯蟲、蛔蟲、肝炎、消化不良等疾病;或者是藥物反應,如磺胺類、帶安眠性質的藥物反應等等;或者是受到了驚嚇、過分的噪聲的幹擾等;或者是遇到了不適當的教育方式,如強迫孩子彈電子琴,畫圖畫,寫不想寫的作文,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限製孩子的自由等等;或者平時吃零食太多,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太多;或者吃某種特別喜歡吃的食品過量,吃傷了胃;或者氣候炎熱,不願意進食;或者孩子體內嚴重缺鋅,不願吃飯等等。針對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各種原因,家長隻有對症下藥,才能使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青少年不良的進餐習慣還包括:隻吃自己喜愛吃的飯菜,造成偏食習慣;吃飯時狼吞虎咽;有時暴食暴飲,有時不吃不喝;飯前不斷地吃零食;借著吃飯的時間,一邊看書看報或看電視,一邊吃飯,這些都是極不好的習慣。以邊吃飯邊看其他東西為例吧,這樣做容易使注意力和情緒從進食活動中分散出去,食物的色、香、味對中樞神經的刺激作用就會遭到抑製和減弱,造成食欲不佳,消化能力減低。所以,經常吃飯看報紙、看電視、看書的孩子往往會吃飯而不知飯味,吃完飯後又常常感到腸胃不適,腹脹胃痛。同時在吃飯時看書、看報紙、看電視,大腦就要同時指揮消化係統和其他神經係統,這會使大量的血液流入大腦之中,減少了腸胃的血流量,使腸胃不能很好地吸收營養,長此以往,慢性的消化道疾病就會自然產生,嚴重地防礙青少年的成長和發育。
所以以上這些都是有損青少年身體的壞習慣,務必認真加以糾正。
著名翻譯家傅雷,特別注意在進餐時為孩子創造一種和諧的進餐環境。他從不在吃飯時對孩子進行批評,並且很注意孩子在進餐時的坐姿,甚至孩子在咀嚼飯時,是否口腔發出響聲都非常留意。他還告訴孩子在吃飯時,手肘不要放得太寬,以免防礙其他人吃飯。在孩子喜愛吃的食品端上來之前,他總是先講述道理和正確飲食方法。如:如果對自己喜愛吃的食品,吃得過多和過快,會出現胃下垂和消化不良或者腹瀉等現象,甚至會導致急性病症的發作。所以進食應該定時定量,細嚼慢咽。孩子喜愛的食品上來後,讓孩子切實做到細嚼慢咽。由於傅雷先生的悉心調教,他的孩子長大後都具有很好的氣質和良好的修養。
現代家庭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往往把全身心的愛都給了孩子,對孩子倍加嗬護,一味地把食物都堆到孩子麵前,讓孩子毫無節製地亂吃。這樣就容易養成小孩貪吃暴食的習慣,而貪吃暴食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和體力的發育。
青少年如果平時貪吃暴食,就會增加高糖和高脂肪的攝入量,這種成分過多的攝入,就使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貪吃暴食還會加重腸胃的負擔,而一個人每天分泌的消化液總是有限的,食量超過消化液的分泌限度,就產生消化不良。而長期的貪吃暴食使飲食者的腸胃總是處於工作狀態,人體的大量的血液都集中在腸胃部分,相對而言,腦、心、腎、肝等部位長期處於缺血狀態或者供血不足的狀態,這就會使青少年學習時沒有精力,長期感覺渾身乏力,有昏昏欲睡之感。同時,長期的貪吃暴食必然刺激大腦的管理腸胃部分的神經係統處於興奮狀態,而相對抑製了大腦的語言、記憶、思維等中樞係統,從而影響了智力。經常貪吃暴食還會使食物所含的熱量長期超過身體的正常需要量,這些多餘的部分就變成脂肪儲存在體內。脂肪在腦組織裏儲存就會形成“脂肪腦”,使腦內的溝壑變淺,腦細胞更新變慢。
美國做了一項實驗,以80萬兒童為對象,用了三年時間。實驗表明:兒童吃太多的巧克力和糖類食品會有害於健康。專家認為:長期進食含糖和含各種添加劑過多的食品,不僅防礙身體中的代謝機能,而且合成色素有可能誘發兒童得“輕微腦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