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正確的消費心理(2)(2 / 3)

借這個機會,和青少年談談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今天可以拿家裏的錢,明天也就有可能拿別人的錢。不經過允許拿別人的錢,就觸犯了法律,就是犯罪,所以不能再這樣做了。

要幫助青少年分析哪些是正當的開支,哪些是不正當的開支,告訴孩子,如果是正當的開支,會獲得家長的支持的,家長不會為難他們的。同時要把他們所急需的錢給他們,使這些孩子能夠做到該買的東西就買,該賠的東西就賠。這樣孩子再遇到此類問題,就不會不向家長說,而自己動手拿了。

如果孩子確實是受到了威脅,而被迫拿錢的,就要鼓勵孩子勇敢地和不良傾向作鬥爭,同時取得學校等有關方麵的合作,幫助他們擺脫壓力,改變環境。

對於青少年擅自從家裏拿錢的問題,不要把眼光隻盯著拿錢上,而要通過這件事情,解決青少年在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中的模糊觀念,從而使事情得以根本解決。

有個朋友講了一件他生活中的小事:寧寧的父親從外地回來,給寧寧帶來一件很有趣的電子玩具,我的兒子去寧寧家玩,爭著和他玩,兩個人為此吵了起來,兒子一怒之下,就把電子玩具摔在地上,摔壞了,寧寧讓我兒子賠,我兒子自知不對,又不敢向家裏要,就偷偷地拿了家裏的錢,還給了寧寧。

此事被我發現後,我采取了冷處理的辦法,我沒有對兒子暴跳如雷。而是把兒子叫到跟前,詳細詢問了情況,兒子自己知道理虧,態度還算好,主動承認了錯誤。

但我並沒有就此了結。我知道:這不僅僅是孩子偷拿家裏的錢的問題,也不是損壞別人的東西要陪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根本之源在於:現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東西,隻要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就任性、發脾氣,甚至不惜損壞東西。

我為了讓兒子知道生活不易和物質的消費不能隨心所欲的道理,我帶他到農村去,親自體驗挖土、拌肥、下籽、蓋土、澆水等一係列的農家活。兒子從來不知道自己每天所吃的飯要經過這麼複雜的勞動過程,盡管他每天隨口背誦“粒粒皆辛苦”。通過這次對勞動的體驗,兒子感觸很深,他對我說:“生活真不容易,我真該珍惜今天我所擁有的一切。”

通過孩子偷拿家裏的錢,我總結出了多重教育的方式:發現事實,搞清楚是否確實是孩子拿的錢;問清原因,了解孩子從家裏拿錢的性質是惡性的還是確有為難之處,是第一次還是經常;說服教育,幫助指導孩子如何正確處理此類事情;一定要讓孩子承認錯誤,有必要讓孩子表個態。這樣既防範了以後此類事情的發生,又讓孩子明白了道理。

我讓孩子撿煤渣

甘肅的一位家長寫了一篇《我讓孩子撿煤渣》的文章,談到了他的家庭狀況和他對孩子,以及孩子麵對家庭經濟窘困的狀況的解決辦法。他在文章中寫到:冬天的早晨,寒氣逼人,我們住在六層樓的陰麵的房間裏更有刻骨銘心的感受:沒有暖氣,門簾、窗簾都是棉的,在這個2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裏,生著一個鐵爐子,但室內溫度隻有10度左右,客人們連說話都是三言兩語,凍得不敢多留。一旦遇到下雪天,屋頂上的白雪要10多天才能融化,因為陽光總也照不到我們家。冬天的早上,尤其寒風刺骨。

每天早上七點半以前,我的兒子就不會像其他孩子那樣睡懶覺,而是早早的起床去撿煤渣。我為什麼要舍得讓自己的孩子撿煤渣呢?答案是這樣的:一是讓孩子知道,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要為家庭承擔力所能及的義務;二是勤儉節約是一個人的美德,這種美德一旦養成,則會對終身有用;三是對我們這種中下等的家庭來說,艱苦奮鬥是擺脫困境的好辦法;四是讓兒子知道生活之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從小必須學會過苦日子,讓兒子知道生活的艱辛,是我送給兒子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對兒子講述了家庭的經濟困難:“爸爸每個月隻有400多元工資,媽媽每個月掙不上100元,我們的工廠馬上就要倒閉了。你上學,報名費就花去了家裏一個月的工資,夥食費還要另外付給。為了工作,爸爸還要經常買些報紙、雜誌等資料,你也要買橡皮、筆、本子等學習用品。家裏的開支太大。就說這過冬的煤吧,一噸要300多元,我們過一個冬天,隻能買一噸多點,你撿煤渣,也就是為家裏賺錢。”兒子明白了這個道理後,堅持了一個冬天,為了撿煤渣,他的小手常常凍得通紅,但他從沒有叫過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