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正確的消費心理(1)(2 / 3)

培養青少年向貧窮的學生獻愛心,引導孩子把錢花在點子上不但是高尚情操的表現,而且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自製力。一些地方的老師開始在自己的班上,在同學中間以“獻愛心,少花錢,多貢獻”為主題開展班隊活動。活動內容主要圍繞向貧窮的學生捐款、捐學習用具等方麵,具體由同學自己擬定,也有的老師重點號召個別特別愛花錢的同學和貧窮的學生交朋友,開展“一對一”、“手拉手”的活動。還有的老師在班上設立了長期的“捐款箱”、“輔助困難學生委員會”等機構,以便更好地、更持久地開展這一活動。

讓青少年學會明智地使用錢

心理學家主張:對青少年的花錢問題不能忽視,對他們所進行的有關錢的方麵的教育應該抓緊進行。因為小孩從很小的時候,就對錢有所感知了,他們知道:他們在商店裏看到的各種可心的玩具和食品,隻要有錢,就可以買下來。美國的一名家庭財務管理方麵的教授建議,為了讓青少年最早的樹立認真對待錢的態度問題,就應該在商場裏,讓孩子看著父母向服務員交錢買東西的全部過程。

經常給青少年一點零花錢是一個家庭中的正當現象,給青少年零花錢時,應當采取最基本的管理手段,就是定期給他們錢而不應該是在他們向家長提出了要求時,再給他們錢,如果不采取這種辦法,就容易使青少年在對待錢和對待物品上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因為沒有錢,而不能去買自己必要的商品,所以就容易形成純粹為了錢而思考問題。

每次給青少年多少零花錢,多長時間給一次,應該根據收入和支出情況、青少年的年齡的大小、成熟程度的高低來定。心理學家認為:在剛剛步入青少年時期時,可以少給他們一點錢,當他們積累了使用錢的經驗以後,給他們零花錢的次數可以減少一些,時間可以隔得稍微長一些,數量可以大一些,從不斷地指導孩子花錢逐步發展到放手讓他們自己支配錢。

隨著他們支配錢的合理性的逐步增加,可以給他們更大的機動權,以進一步鍛煉他們的獨立能力以及較長期的“預算”能力,這樣,到了青少年步入大學後,就能夠安排自己整個學期的財務預算計劃了。

對青少年的長期的使用錢的計劃,其基本原則是大人要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給他們錢,既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因為太少了,就會養成他們優柔寡斷的性格,買東西時,這也不敢買,那也不敢要。太多了也不好,這樣容易使孩子隨心所欲地亂花錢,根本不去考慮或選擇。

心理學家認為:不要把給錢和讓青少年幹家務活聯係在一起。家務活是每個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這才是真正讓孩子幹家務活的正確道理所在。如果孩子幹點家務活就要用錢來做交易的話,就會扭曲了正常的家庭關係,使父母講不清楚道理。

在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上,在家庭培養孩子的問題上,不要想著用錢操縱孩子,否則孩子就會想方設法地讓爸爸、媽媽高興,然後在父母高興時,提出要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