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正確的消費心理(1)(1 / 3)

讓青少年為家庭解愁分憂

一般父母為了讓孩子集中精力學習,從來都是不讓孩子操心家務事,無論自己有多苦多累,也要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培養得出色一些。但是孩子往往不了解家長的一片苦心,在花錢上還和同學攀比,他們這樣的行為常常讓父母很是傷心。實際上,與其把家庭的經濟狀況對孩子隱瞞下來,還不如把真實情況告訴他們。青少年,尤其是中國的青少年,多是很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很珍視自己的家的,所以往往會為家庭解愁分憂。

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是隱私問題,它可以促使一個家庭的破裂,也可以促使一個家庭更加和睦團結。對於許多父母來說,都不願意把家庭的經濟情況告訴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自己家生活條件不好的時候,他們認為這樣做,似乎顯得自己無能或者會使孩子看不起他們,實際則不然。當家長把家庭的狀況如實告訴孩子時,孩子認為家長把他們當做了家庭的真正的一員,這是家長對孩子的尊重,所以他們不但更能體諒父母,而且有可能拿出自己的積蓄幫助父母。

如果家長對孩子隱瞞了家庭中的不良的經濟狀況,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心理學家說: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死要麵子的做法是沒有說服力的,實際上會招來更多的禍害。“青少年對家庭的各種問題極其敏感,所以對他們掩飾家庭的緊張氣氛的本身,就不可能。”

心理學家認為:最佳的解決辦法是,父母應該向青少年說明已經出現的或者潛在的經濟狀況,並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對待這個問題,讓他們懂得為什麼有可能節省各種費用,怎樣正確地看待消費問題,並認真聽取孩子的建議。

青少年已經有了獨立的意識和自律精神,他們會和父母一道度過家庭中經濟不好的階段,因為在一個家庭戰勝困難的這一過程中,金錢也許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幫助家長度過困難的精神支持要比金錢的價值高得多。

鼓勵青少年幫助貧困者

現在各大新聞媒體都有關於貧困者情況的報道,而電視、網絡等媒體已經把某些貧苦地區的景象直接帶到了每個人的麵前。一麵是食無溫飽,一麵是亂花零錢,許多家長對此是深有感觸,但也無可奈何。許多青少年不但在花錢上出手很大方,在吃飯上、穿衣上、生活日用品上浪費也很大。無論在自己的學習用具的使用上,還是在生活日用品的使用上,都沒有足夠的愛惜之心。家長在教育青少年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的同時,還應鼓勵青少年幫助貧困者,積極獻愛心。

幫助貧困者的方式有很多,如鼓勵孩子捐款。做父母的可以以身作則,帶領孩子參加各種募集活動,在領略到捐贈的意義後,青少年也會感受到金錢的真正價值所在。再如,經常教育孩子,心裏要想著那些貧困者。當孩子的飯碗裏的食品沒有吃完,想要浪費掉時,就提醒他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兒童和青少年在忍饑挨餓。”當他們長高了,衣服不能再穿了,或者有多餘的衣服時,不要長期放在櫃子裏,要鼓勵他們把這些東西送給班上生活不好的同學。另外,還可以通過講革命故事、曆史故事對青少年進行愛心教育,以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心以及對金錢和物質的正確觀念。

湖南省的一位家長采用給孩子發“工資”的辦法,鼓勵孩子珍惜金錢,幫助貧苦的人。

他說:“自己的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和其他的獨生子女沒有什麼區別,爸爸、媽媽、叔叔、奶奶、爺爺都很疼愛他,要什麼就有什麼,花錢大手大腳,養成了不愛吃飯愛吃零食的壞習慣。我多次教育他,但成效不大。後來,我改變了方法,和他定了個‘君子協定’:每個月發給他20元‘工資’,由他自己支配,自負盈虧。剛開始一個月裏,他在不到10天的時間裏將‘工資’揮霍一空。很顯然,他很不自在,但因為有言在先,所以他沒有找我要錢。但他卻背著我,找爺爺、奶奶要錢,被我發現後,我就召開家庭會議,統一了行動,誰也不許在20元外再額外給他錢。慢慢地我發現孩子真的有點變化了:逐漸地不去買零食吃了,開始認真吃飯了,一年下來後,臉色都紅潤起來了。他懂得節約了。不久他還有了自己的一筆存款,在一次為‘希望工程’的捐款中,他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以後的幾次捐款,他在同學中還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在期末時,還為我們捧回了一張‘三好學生’的大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