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闊步邁向新世紀的中國(2)(1 / 2)

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在進步和繁榮的道路上實現了引人注目的飛躍”,這是舉世公認的。

從我國30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就看,我國已經具備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條件和基礎。

從政治保證方麵說:在建國後特別是近30年來,我們已形成了“穩定是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的共識,當今“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的政治形勢無疑為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物質基礎看:在建國後特別是近30年來已經形成相當可觀的綜合國力。截至199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020億美元,經濟總量居世界第7位。主要工農業產品如鋼鐵、煤炭、水泥、電力、糧食、棉花的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由第32位上升到第10位。外彙儲備1399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國際旅遊業收入由2.6億到121億美元,躍居世界第八位。實際利用外資2500億美元,年利用外資額連續五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長,農村居民純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人民幣提高到1997年的2090元;城鎮居民由343.5元增加到5160元。居民消費水平從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677元,每年平均增長7.7%。改革開放,為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開辟了廣闊的市場需求和資金來源,煥發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這是我們前進的無窮無盡的力量源泉。

就思想基礎而言:改革開放30年的最大成就是,我們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比較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比30年來我們在其他方麵所取得的成就和進展,更加具有長遠意義。關鍵是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及其對於曆史進程的重大影響。核心是對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和把握,使我們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認識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了一個比較清醒的全新的認識。

至於體製變革的基本狀況是:經過30年的努力,我們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框架,市場調節功能在大大增強。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格局,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體製,已基本形成。國有企業改革確定了明確的目標和方針,正在進入攻堅階段。宏觀調控體製取得突破性進展,投資體製進行了較大改革;農村經濟體製改革取得巨大成功。體製的巨大變革將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改革開放30年,成就矚目。從饑餓困頓到豐衣足食,從陷入困境到生機勃發,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說不盡,道不完。然而,這隻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事業的序篇。在看到有利條件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製約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因素。事實上我國未來的發展還麵臨著來自國內和國際的壓力與挑戰。

國內壓力主要來自三方麵:一是資源的約束。我國雖是一個資源大國,資源總量比較豐富,處在世界前列。但按人均占有的資源量來衡量,我國又是一個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資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國的水資源總量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卻排在第109位。目前,農業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每年受旱麵積2~3億畝;全國517座城市中有300座城市缺水,缺水量每年達60億立方米,其中50座城市嚴重缺水,已影響500多萬人正常用水。此外,我國資源分布不平衡,也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高原、丘陵約占全國總麵積的65%,有1/3的土地是難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石山、高寒荒漠等,可耕地僅為國土麵積的10%。

東西部地區在資源分布、自然條件和生產力等方麵的差距也很大。這些都阻礙著經濟的協調發展。同時,我國環境汙染嚴重,全國500多座城市中大氣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為數很少,有的已成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使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加快。目前,全國平均洪澇、幹旱麵積比建國初期增加了65%,損失越來越大。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一種危機感和愛護資源,保護環境的緊迫感、責任感,要學會合理利用資源、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讓資源、環境變成財富,造福於人類。

二是人口壓力。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到本世紀末,我國人口將達13億。

龐大的人口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多方麵的影響。例如,人口過多會使人口素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影響,並在住房、交通、通訊、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方麵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壓力。人口問題已成為製約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傳統體製下的一些舊觀念、舊機製仍在發揮作用,將對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容忽視的影響等。

國際上,和30年前相比,我們所麵臨的形勢和任務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當今世界正在經曆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深刻的變革,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相互推進,交相呼應,不同力量、不同集團、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交往和競爭,將會呈現更加錯綜複雜的局麵。在這一形勢下,我們國家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也麵臨著新的問題和任務,需要我們清醒對待,沉著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