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闊步邁向新世紀的中國(2)(2 / 2)

進入21世紀,國際化潮流衝擊著每一個國家。對已經加入WTO的中國而言,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和希望同在,當然更意味著和平崛起。肩負著中國發展使命的我們,一定要發揚老一輩艱苦創業的精神,求真務實,銳意進取,以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強烈的曆史責任感,來鍛造自己的青春,來創造民族的輝煌未來。

從小崗村到華西村

1978年冬天,寒風掠過大旱後的瘠土。小麥沒能下種,明年吃什麼?悲壯的一幕在這個貧困的村落中發生了。小崗生產隊副隊長嚴宏昌把18戶農民召集在草屋裏,他壯著膽子對大夥說:“咱們得想個辦法救活自己。”“怎麼救?”在場的人瞪大了眼睛問。“把田分了,單幹!”嚴宏昌斬釘截鐵。在場的人都驚呆了,盡管他說出了他們的心裏話。單幹,那要被視為走資本主義道路,要被打成反革命,要坐牢啊!“真要單幹?”有人動心了。“這還有假。”嚴宏昌毫不含糊,“但大家先得立個字據,發誓一條心才行。”

就這樣,這18戶21個人立下了這樣一條契約: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單幹,每戶保證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社員們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21個人,心靈顫抖著,莊嚴地按上了鮮紅的指印。就在嚴宏昌他們開這個小會的時候,一個決定中國前途的大會在北京召開。這就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他們的包產到戶不但沒有挨批,還被作為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典型向全國推廣。在黨中央支持下,鳳陽這一把火,迅速燃遍中國大地。

“大包幹,大包幹,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小崗小崗,五穀滿倉,雞鴨成群豬滿圈,人人都有新衣裳,全村蓋新房,孩子上學堂。”

這是鳳陽——昔日逃荒要飯的花鼓之鄉的新民謠。1980年,鳳陽縣糧食產量比1978年增長了34.7%。1979、1980兩年上交國家的糧食超過了前26年的總和。

1983年春,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使中國農村開始擺脫片麵強調“以糧為綱”的自然經濟束縛,走上了農、林、牧、漁、工、商綜合經營的道路。

鄉鎮企業崛起了。吸收農村剩餘勞力,進廠不進城,離土不離鄉;沒有“大鍋飯”,沒有“鐵飯碗”。這就是中國新興的農村工業,它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市場競爭意識。

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是興辦鄉鎮企業的先驅者。他們興辦了鋼絲、鋁板、螺釘等十幾個工廠,產品銷往全國,還部分出口。中學畢業回村的青年可進工廠,被培訓為技術工人。工業產值每年幾千萬元,賺了錢又投向農、副業。他們先後投資100萬元,實現了農副業“耕作機械化,管理專業化”,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超過100萬斤。到90年代,華西村農、工、副三業實現產值超億元。10年共上繳國家稅金872萬元。華西村家家有液化氣、自來水、電話、閉路電視和衛生設備。還有許多人家有了小轎車。這個千人的村子已多年無賭博、迷信和刑事犯罪發生。村裏提倡“愛黨、愛國、愛華西、愛親、愛友、愛自己”。

如果說小崗村創造了中國農民的溫飽之路,那麼,華西村則開拓了中國農村的現代化之路。

鄉情今昔比,增強愛國情

一、操練目的

通過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調查、采訪家鄉今昔的變化,讓學生了解家鄉改革開放以來的形勢,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使命,激發對祖國振興的信心。

二、組織方法

第一,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調查、采訪,從調查一個家庭前後變化,參觀一些重點的大廠,采訪一些廠長、技術員、工人入手,認知家鄉的前後變化。

第二,請工廠領導、鄉幹部做形勢報告或舉辦講座,從全鄉大局著眼,讓學生了解全鄉改革開放的成就和發展形勢及所麵臨的困難。

第三,學生以《家鄉今昔》為題寫一篇心得、體會。

第四,組織學生交流心得、體會,並將學生的認識引導到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由來及實質上來。

第五,以“假如我是廠長(或幹部),我將為家鄉……”為題,組織一次演講賽,並請家鄉的有關廠長、鄉幹部參加。

第六,老師總結整個活動的開展情況,提高學生對改革開放政策和改革開放迫切需要文化技術、需要人才的認識,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報效祖國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