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旋律智能
其定義是指察覺、辨別、改變和表達音樂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節奏、音調、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作曲家、演奏(唱)家、音樂評論家、調琴師等是特別需要音樂智能的幾種職業。他們通常有很好的歌喉,能輕易辨別出音調準不準,對節奏很敏感,常常一麵工作,一麵聽(或哼唱)音樂,會彈奏樂器,一首新歌隻要聽過幾次,就可以很準確的把它唱出來。這一類的兒童在學習時是透過節奏旋律來思考,對他們而言,理想的學習環境必須提供下列的教學材料及活動:樂器、音樂錄音帶、CD、唱遊時間、聽音樂會、彈奏樂器等。
音樂旋律智能是各種感知器官綜合協調的能力,對於音樂節奏和旋律的感受、欣賞、評價和創作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聽覺能力,發音能力,觸覺能力。通俗地說就是您的孩子有會聽音樂的耳朵,會唱歌的喉嚨,會演奏樂器的手。
如果沒有了音樂和音符,世界就成了聾子。隻要聽覺敏銳,唱歌時不跑腔走調,而且能辨別不同的樂曲,也就都具備了這種智能。音樂對幼兒有著特殊的吸引力和教育作用。幼兒特別喜歡用伴隨音樂的表演和演唱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音樂旋律智能發展方麵存在著一定的性別差異。據調查表明女孩子在唱歌跳舞方麵比男孩更有興趣和才能。這可能有生物遺傳上的因素,但也許更多的是由於環境因素。從身體發展看,女孩在語言和動作的協調上要比男孩發展快些,這增強了她們這方麵的興趣和信心。而男孩在唱歌跳舞時得不到鼓勵,讚揚,在這方麵漸漸失去信心和熱情。由於身體發展上的差異造成能力的差異,形成人們認識上的偏見;父母總認為女孩子應有機會練習唱歌跳舞,而男孩子則沒有必要。這使男孩的音樂旋律智能不僅受來自身體而且還受來心理的阻礙。如果社會認識到這一點,給男孩較多的鼓勵和機會,他們對音樂的熱情不會低於女孩子。
通過對音樂的學習,可以訓練孩子的思維、注意、記憶能力,並能啟發想象力和創造力。
培養和發展兒童的音樂審美能力是音樂旋律智能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音樂對孩子的智慧啟迪和情操陶冶主要是通過音樂審美感受來實現的。父母在教孩子唱歌時,不僅要強調歌詞內容,音高和節奏,還應關注旋律的藝術表現力和歌曲的感染力。
開發兒童的音樂旋律智能,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而這首先要依賴於一個和睦,愉快,輕鬆,活潑的家庭氣氛。父母關係融洽,家庭氣氛愉快和睦,孩子感到安全快樂,想唱想跳,有利於孩子發展音樂愛好和才能。若父母關係不和,孩子心情壓抑,更談不上萌發對音樂的熱愛。
培養孩子的音樂旋律智能,有被動參與和主動參與兩種方式。被動參與以欣賞樂曲為主,可以采用立體聲耳機收聽或者用錄音機在室內或環境幽雅的地方播放。孩子喜動厭靜,不能強迫他規規矩矩地坐在椅子上聽,可以在孩子遊戲或吃飯時,甚至在做功課時播放。有不少人認為做作業時聽音樂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實踐證明:做作業播放舒緩的樂曲,隻要音量適宜,不僅不會影響學習,還會對孩子功課記得牢。原因是:做作業時用的左腦,而音樂隻作用於右腦,這樣大腦兩側都得到均衡的鍛煉,根本不會加重左腦負擔。播放音樂時要注意,白天播放時音量控製在50分貝左右,而孩子睡覺時則應開到40分貝的音量。
主動參與,主要是要求孩子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如,演奏樂器,演唱歌曲,載歌載舞,這種方式更能直接影響孩子的思想態度,提高孩子的藝術興趣,促進視,聽和身體運動發展,有關資料表明,經常操作樂器的兒童,其語言邏輯抽象思維能力均高於同齡水平。
據觀察顯示,性格比較外向,好動不愛靜的孩子采用被動參與方式好,而性格偏於孤僻,內向的孩子,則應積極誘導他們主動參與。
人大腦的發育是由外界環境刺激作用於感官開始的。五官中最重要的是聽覺和視覺,聽覺又早於視覺的發展,訓練聽覺的最佳方法就是音樂。孩子在音樂中感官客觀存在受到刺激,作用於神經係統,促進了大腦的生長發育,且能引起情緒共鳴,發展審美情感,陶冶品格與靈魂,培養兒童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為此,父母可采用多種方式來對孩子進行音樂陶冶。
音樂旋律智能的不同階段分析
1.音樂感受的能力
(1)能正確地分辨出音樂旋律的力度變化(激昂和輕柔);
(2)能敏銳地、正確地分辨節奏和速度的類型;
(3)能區別音調的高低變化;
(4)能辨別音樂及音樂家的風格特征;
(5)能辨認多種樂器和聲音。
(6)能根據不同類型的音樂做出適當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