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汙染下的少男少女,犯罪往往是他們的最後歸宿,然而隨著這種汙染不能及時給以控製,走向深淵的少男少女們則越來越多。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辨別是非能力較弱,有強烈的好奇心。調查與研究表明,描寫有關愛情和性內容的文藝作品,在青少年一係列文藝欣賞中高居首位。他們欣賞過程中,不時地體驗著朦朧性意識的勃發。這一時期,大多數未成年人由於自我意識發展欠完善,自我控製力較弱,在一定條件下,便可能衝破現行法律規範與社會倫理道德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少年犯林某某,年僅17歲,因無業成天混跡於有惡習的人中,打架鬥毆、偷盜搶劫、看淫穢片等,可以說,無所不為。據他本人交待,入獄前,因不學無術,長期無業在家,空虛寂寞難耐,隨著性的發育,久而久之便抑製不住生理的躁動,對異性似乎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渴求。從此,便開始大量接觸淫穢錄像,以排遣內心的緊張情緒。他曾有過一個月內看30餘部淫穢錄像的記錄,堪稱其欣賞之最。就這樣日積月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毒頗深。
一天,他乘鄰居家隻剩一個13歲的小女孩之機,暴力與哄騙兼施,殘忍地將該女孩誘奸,導致該女孩懷孕。至此,他的犯罪行為也徹底暴露。又如,少年劉某某等4人(兩個15歲,兩個14歲),都是剛剛步入初中之門的中學生。
一天劉某某乘父母上班,將其父母看過的錄像放映,其中男歡女愛的鏡頭不僅吸引了他,他還神秘地找來“好朋友”一起看,越看越上癮,竟成為他們終日談論的內容,使他們過早地萌發了性意識,激發出對異性的強烈向往。
一天晚上,他們4人剛喝完酒,一位路過的同校女生進入他們的視野,成了他們的泄欲目標,他們借著酒勁餓狼般地撲過去,輪奸了該女生,使其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不久4人踉鐺入獄。
青少年模仿能力強,易受外界影響。一般地說,在落後的低層次群體中,隻要其中一分子接觸到淫穢物品,就會很快地改變這些群體的道德標準與行為模式,心理學早已揭示過一條規律:人對被感知的對象,有著“內模仿”本能。當然,未成年人的模仿並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選擇性的。新奇的、初遇的、欽慕的、感興趣的對象易被模仿。例如,少年犯張某說,他早在小學時,就成了“電視迷”,每天晚飯後,就坐在電視機旁,一直看到“節目預告”。那些男女摟抱、親昵等鏡頭,在他幼小的心靈產生了較含蓄的性鏡頭,便利用閑暇時間與當地比他大得多的流氓阿飛一起觀看淫穢錄像,找女流氓鬼混,以至經常萎靡不振,精神恍惚。16歲那年,他模仿淫穢錄像中的做法與一群狐朋狗友一起輪奸了一位成年婦女,因此受到了法律製裁。
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在淫穢物品誘惑下容易導致性犯罪意識的發生,直至難以自拔。大眾傳播學理論認為,傳媒密度與頻次決定著傳播效果。因此,在通常情況下,黃色傳媒的密度與頻次越大,效度指數越高,觀眾的中毒則越深,性犯罪動機形成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研究表明,未成年人觀眾接觸密度較大的黃色傳媒後,如能得到心理上的認同,很快便會頹廢與墮落,並且在黃色傳媒的毒害下,那種粗俗的、低級的精神需要將會得到暫時的滿足,而這種滿足又會及時強化行為本身,此時如不懸崖勒馬,便可能形成深刻的心理定勢,進一步促使犯罪動機與行為向惡性發展。在實施性犯罪過程中,他們往往伴隨著僥幸心理與強烈的性刺激,膽子越來越大,泄欲意識越來越強。因而,這種因黃色傳媒導致的性犯罪較易成癮,且常常具有連續性,故有的學者將黃色傳媒稱之為“精神鴉片”。所以,一般來講,下水之後自動中止者甚少。
例如,少年犯劉某某,父母都是個體戶,他17歲時,因搶劫汽車被判11年徒刑,入少管所時已染上淋病,經再三追問,他才交代,前幾年,因無業常與一些有劣跡的人一起觀看淫穢錄像,並逐漸上癮,經常結伴到錄像廳尋找刺激,後因“掃黃”風聲緊,一時看不到淫穢錄像,便轉到舞廳,不長時間便勾搭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女人,第一次輕易得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他也曾多次發誓洗手上岸,但每次的誓言都被一次次與女流氓鬼混的事實推翻,感到欲罷不能。亂搞兩性關係、吃飯、喝酒……等等都需要錢,於是便去搶。被捕後,他感慨地說,是淫穢錄像害了他,可是悔之已晚。
清理環境,保護青少年
環境汙染了一些青少年,為了不使這種情況繼續蔓延下去,我們必須進行治理。在以往的治理中,往往采取單純的堵,一方麵絕對禁止學生接觸黃色淫穢物品,另一方麵對於青少年的性教育也不敢提。造成了一種禁閉、神秘的色彩。然而這兩方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點作用,但實際上加劇了青少年欲知那個領域的一種潛在的衝力。從而使很多青少年在無知中,走上了與其他青少年相背的道路,所以,教育青少年,使他們自覺遠離那一領域必須進行各方麵的綜合治理,單一方麵的做法,都不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要遵守堵疏相結合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