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汙染與青少年身心嗬護
不知從何時起,一股黃色的迷霧已充斥中國的各個角落,它更像一場瘟疫,使許多人雖生猶死。
然而更難於幸免的,卻是一群不諳世事,心地單純,富有浪漫理想的少男少女們。他們不斷被這種惡劣的環境腐蝕著吞蝕著,而又由於他們自身的小環境出了問題,結果不是使他們精神墮落,就是一個個被推進了在劫難逃的深淵。然而良知在告訴人們: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繼往開來的接班人,如果他們出了問題,那麼,這國家,這民族……所以,救救孩子們,救救我們的明天,這是時代的一聲呐喊。
不可忽視的環境影響
一本哲學書告訴了我們若幹年,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起主導作用的是內因。但是,在當今對青少年心靈汙染的問題上,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倒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一、大環境的劇變
建國以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新中國以嶄新的麵貌屹立在世界之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又卓有成效地進行了改革開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處於社會轉軌時期的人們在道德水準、法製觀念上也在發生悄然的變化。
也正是這些變化,使社會出現了從前沒有接觸過的一些社會性問題。一些家庭的不良環境,造成了子女心理的畸變,以致誘發犯罪。家庭生活中有下列情況,往往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十分不利。一是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離異,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嚴格教育,在被放縱不管的情況下,由沾染惡習到走向違法犯罪。二是父母過分溺愛,一味嬌寵,使子女的欲望不斷升級,一旦滿足不了,便以非法手段獲取,走上犯罪道路。三是父母對待子女粗暴,方式簡單,望子成龍心切。置子女的感情於不顧,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子女。子女稍有過錯,拳腳相加,甚至攆出家門,使其流浪社會,結識有惡行的人,也開始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四是父母忙於工作或經商,放棄對子女的管理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不能明辨是非。五是父母自身行為不檢點,不規範,不能為子女做出好的表率,從而影響到子女。家庭教育的缺陷,使少年兒童在社會化進程早期就存在了偏離社會規範的基礎。青少年在這種不良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再加上接受外界社會的影響,其人格很快就發生畸變,因而在一定條件下他們抑製不住衝動而實施犯罪行為。
學校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理想、法製教育十分薄弱。雖然目前也有這些方麵的課程,但在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現象普遍存在的情況下,其收效甚微。從18歲以下青少年犯罪情況分析,這些人中的80%以上在小學到初一年級時是學校裏“雙差生”,學校和教師對這些學生基本上持歧視態度,導致學生的自暴自棄。由於教育界當前的重智輕德,片麵追求升學率的缺陷,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中,也有一些人自恃高人一等,處處頤指氣使,個人私欲、名利欲和表現欲惡性膨脹,得不到滿足便不惜采用各種手段甚至包括違法犯罪手段加以滿足。可以說,在校生中的犯罪率上升,就是學校中教育的失誤,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割裂,使青少年染上惡習而走上犯罪道路。
社會環境對中小學生的種種影響,若從方式和手段來看,大眾傳播媒介恐怕是獨領風騷的了。而其他的方式和手段,諸如思想政治工作、老師的訓導、父母的勸戒等等之類,是難以同大眾傳媒相抗衡的。無論是信息量,還是吸引力;無論是影響的深度還是廣度,以及所涵蓋的內容的多方麵性、多層次性,甚至從教學藝術要求的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來衡量,大眾傳播媒介的優勢都可以說是遙遙領先的。
電視、電台、報紙三大媒介又是其中的主力軍。如今的電視台,從中央到省市縣各級都有。甚至有的鄉鎮也有自辦的插轉台,鄉鎮的大小事情都作為本地新聞,跟在《新聞聯播》之後播出。各地的有線電視,更是日以繼夜地轉播香港的電視節目或港台錄像片,間或插進自己的廣告。打開電視機,從專欄到廣告,從電視劇到綜藝節目,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許多中小學生,特別是在節假日,長時間“泡”在電視裏,樂此不疲。與電視相似的遍布城鄉的錄像室,特別以各類“少兒不宜”的片子吸引人。但身著學生服的少年兒童常常出入,並不見有人阻攔。少兒不宜變成了“掏錢就宜”。在雙休日下午和晚上,某些城市一些中低檔的錄像廳成了不少在校中學生光顧的場所,而所放映的錄像片絕大多數是宣揚暴力和男女私情的內容。在星期日深夜,有些中學生還在觀看不健康的片子,根本不考慮第二天就要參加的緊張學習。某些城市不少出租圖書的小書店也成了許多中學生熱衷的去處。這些租書點一到雙休日、生意特別興隆,來租書的顧客許多是中學生,但架上的可租之書幾乎全是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真正能使中學生開闊知識麵、有教育意義的書籍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