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對青少年健康的危害

一、要命的毒癮

幾十年前,科學家們在大量實驗中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如果給一隻白鼠注射嗎啡,它會比平時顯得更加活潑易動,在籠子裏不停地跳躍翻騰,而且要持續一陣;但連續注射幾天後,如果藥量不變,白鼠在注射後的興奮程度會越來越低;隻有隨著注射次數的增多、注射量的增大,白鼠才會興奮;假如突然給它停止注射,那麼白鼠會在籠子裏不停地亂竄,不進食不進水,有的甚至死亡;隻有重新注射,白鼠才能停止亂竄。

一些科學家也曾對狗等動物進行過類似的實驗,發現了同樣的現象。這種現象便是人們後來所說的身體依賴性。

1936年,藥理學家塞維爾斯通過給猴子注射不同劑量的嗎啡,然後突然停止,觀察到猴子的嗎啡型戒斷症狀。他把這些症狀分為4級:

甲:輕度。過敏表情,頻繁打嗬欠,流涕,流淚,渾身抖動,麵部出汗,咬牙握拳。

乙:中度。意識震顫,食欲減退,豎毛,肌肉抽動並且僵直。

丙:重度。極度不安,奇異姿勢,嘔吐,嚴重腹瀉,性勃起,持續嘶叫,明顯痙攣。

丁:極重。完全喪失抵抗力,呼吸困難,麵色蒼白,斜視,脫水,體重減輕,循環虛脫甚至死亡。

初次使用毒品的吸毒者,在第一次使用毒品時常常伴有惡心和嘔吐等明顯不適,但同時也會有所謂“衝勁”和“麻醉高潮”的體驗。隨後,便轉入身體抑製狀態。吸毒者如果照常用初次的劑量,由於其身體已對毒品產生了耐受性,往往會覺得“不夠勁”、“不過癮”。為了重現初次的感覺,往往一次比一次加大用毒的劑量。一旦停止使用毒品,戒斷症狀立即來臨:在停止用毒後的8~12小時,吸毒者往往涕淚橫流,嗬欠連連,出汗不止;12~16小時,吸毒者會陷入焦躁之中,並持續好幾個小時;醒來後比以前更為不安,散瞳,激動,震顫。

如果婦女在分娩前吸毒,初生兒往往對毒品產生依賴性。這無辜的孩子剛剛來到世上,便會因戒斷反應而竭力啼哭,呼吸頻率增加,渾身發熱,嘔吐不止。在出現戒斷反應期間,如果給毒,孩子上述症狀馬上會迅速消失。否則,這些症狀隻有在第7天以後才消失,但無力、激動等感覺將持續數周之久。

下麵看看毒品給他們的“神力”。

在一個戒毒所,公安部門送來的強製戒毒者一個個躺在床上“嗷嗷”亂叫,吵著要打“杜冷丁”。一個男青年挽起胳膊,展示那密密麻麻的針眼。有人問:“血管硬化了怎麼辦?”他頓時興奮起來:“那就往臉上打,再不行就用刀割開肉把白粉塞進去!全身劃爛了等死。”他大叫:“把我的戶口轉到‘金三角’算了,可以吃個夠,吃到死……”

為了取得“保外就醫”的機會,有的吸毒者裝病,甚至自殘。蘭州市大灘戒毒所的一名學員,假裝闌尾炎發作,彎腰捂腹,在地上亂滾,嘴裏“哎喲哎喲”地慘叫不已。經驗豐富的所長和醫生從種種跡象判明,此係偽裝。他在地上滾了一天,最後自己爬起來,像什麼也沒有發生。

一位男青年為“保外就醫”,竟用木片劃破血管,灌進汙水,使血管呈紅線狀。醫生拿不準,以為這是血液感染的病症,批了“保外就醫”。於是,3天之內,7個學員的胳膊上出現了紅線。

在廣州戒毒所,一個少女千方百計哀求母親前來探視。然而就趁大門敞開,讓其母進來之際,她“噌”地竄出大門,飛奔遁去,對母親不屑一顧。被抓回來不久,為了“保外就醫”,她竟將一瓶滾燙的開水澆到自己的腳上。

在另一戒毒所,管教人員帶3名戒毒者去打開水。3人串通妄圖逃跑。他們將盛滿開水的暖瓶毫不猶豫地砸到趨前阻止的管教人員身上。兩名翻牆逃出,倉皇而去。最後一名被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