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我國藥廠從不生產苯丙胺類藥物,也一向嚴禁在醫學臨床上應用。此前我國所有的冰毒,都是由東亞某些國家和地區的販毒集團從境外輸入,或勾結國內犯罪分子私設地下加工廠非法生產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生產海洛因的“金三角”毒販,現在也加入了對冰毒市場的爭奪。近年來,我國雲南省的警方,就不斷查獲從緬甸地區偷運入境的大量冰毒,連老撾的警察也驚歎道:“冰毒像洪水一樣,很快就要把我們的房子都淹掉了。”據了解,目前泰國政府已經將冰毒這種“21世紀毒品”的危害,列為了國家安全的第一號問題。

(二)搖頭丸

搖頭丸其實是冰毒家族的一種衍生物,它的學名叫二亞甲基雙氧苯丙胺,是近幾年才流入我國的一種致幻性毒品。

從外觀上看,搖頭丸的種類繁多,有粉色、綠色、橙色、紫色、黑色等各種顏色。其形狀也多樣化,有圓片狀、長方狀、心形狀、菱片狀,藥片上通常都印有花草、蝴蝶、鴿子、恐龍等圖案。它的市價一般是人民幣50~300元一粒,交易地點一般多在酒吧、歌廳、迪士高舞廳的衛生間等隱秘場所。

毒販賣給初嚐者的,一般都是粉紅色的藥丸。青少年服食下去的當時,一般都毫無反應,但半個小時後,藥性發作,伴隨著瘋狂的音樂,吸食者就會起勁地狂蹦亂跳,不停地搖頭,所以這種毒品又被世人稱之為“搖頭丸”。當濫用者服食了搖頭丸之後,會感到十分口渴,隻能靠喝下大量飲料來消除燥熱感,因此,一些“迪廳”老板為了多賣飲料,便往往會默許縱容各路毒販在自己經營的娛樂場所裏大賣搖頭丸。這種種因素,都促使搖頭丸迅速地成為了毒品家族裏的“後起之秀”。

搖頭丸對廣大青少年的危害是極其巨大的。一般來說,它服用兩次後便可成癮,而服食半粒便可能發生急性中毒,服食1粒以上,則會導致心髒休克、呼吸衰竭而當場死亡,是一種極其典型的“死亡之吸”。

(三)氯胺酮(K粉)

氯胺酮本是一種手術用的麻醉劑。屬於靜脈局部麻醉藥。它的英文名為Ketamine,因此一些吸毒者,把它俗稱為“K粉”、“K仔”。

1938年,英國一愛爾蘭麻醉師協會成立,這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第一個麻醉師協會。當時,醫生們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了一種完美的麻醉藥——氯胺酮來造福病人,但一個5歲的英國小男孩在手術後,卻整天嘟嘟囔囔地向護士訴說:他看到了一個五彩變幻的世界和許多怪獸。這件事,終於引起了醫生們的注意。後來,他們在一批美國囚犯誌願者身上做試驗,終於證實了氯胺酮有強烈的致幻作用——那些膽大包天的囚犯們,一個個都被自己幻覺中看見的怪獸嚇得驚恐萬狀、冷汗淋漓。於是,從此以後,氯胺酮這種麻醉藥就被打入了冷宮。

但近幾年來,在我國的港台以及沿海地區一些歌廳、舞廳等娛樂場所裏,卻出現了一股濫用氯胺酮的現象。一些人用鼻來吸K粉,或將K粉混入香煙中吸食後,就產生強烈的幻視、幻聽和幻覺,仿佛進入了一個萬花筒般的異度空間,會興奮得高聲尖叫。專家們指出,濫用氯胺酮的行為同樣危險,如大量服用,則可令人呼吸停止,甚至會變成植物人。

2001年9月,中國藥品監督局已將氯胺酮列入二類精神藥品的管理。

(四)其他新型藥品

近年來,混跡於我國沿海各大城市一些娛樂場所中的各類新型毒品,還有諸如快樂丸、狂喜丸(MDMA)、強奸丸(MDA)、黑麥、蝴蝶、麥司卡林、杜冷丁等等眾多名堂。

其中,MDMA、MDA等屬興奮型毒品,服食後會令人產生不受控製的性衝動,對女青年的人身安全是一種極危險的威脅,給社會治安也帶來了極大的隱患。而杜冷丁、美沙酮等則屬鎮靜型毒品,以往臨床上一般用來作海洛因戒毒的替代品,但本無毒癮的正常人假若濫用這些藥物,則無異於吸毒,自投毒魔的羅網。

至於“麥司卡林”,則是墨西哥北部沙漠地帶的一種仙人掌花球的提取物,口服後有強烈的迷幻作用。而“黑麥”則是一種分布於歐亞大陸的農作物,從它的生物堿中提煉出的麥角酸二乙基酰胺(LSD),則是全世界已知藥力最強的迷幻藥毒品。它的毒力發作時,濫用者會如癡如狂,藥力消失後,濫用者會感到嚴重憂鬱,從而會導致自殺行為。

這些形形色色、花花綠綠的新型毒品,近年來已開始泛濫於各類娛樂場所裏,荼毒了不少的青少年。由於它們體積小、易攜帶、易收藏、服食容易,很難為人察覺,且服食後能令人情緒激昂,很能滿足一部分青少年的虛榮心,所以在部分青少年中,吸食這些新型毒品,竟然成為了時尚的標誌。但不知這些青少年朋友們究竟有沒有想過:在這種虛幻的時尚風光的背後,等待著他們的,將會是一個怎麼樣黑暗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