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花季少年變蠱惑仔(2)(2 / 3)

有人說了這樣一段話讓人深思:“這些網絡暴力遊戲,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青少年爭強好勝、動輒暴力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沉溺於通過侵害他人顯示自身力量的錯誤觀念中。”由此可見,沉迷遊戲的青少年就是這些暴力遊戲文化的犧牲品。

(三)“文化暴力”的毒害

一些文學作品和一些報刊雜誌就存在著大量的暴力情節描寫,如武俠小說、偵探破案小說等,即使是一些名著也包含著相當多的“暴力”情節。不少孩子就是將作品中的“大俠”、“英雄”作為自己的偶像,而這些“大俠”、“英雄”有時候偏有著“動輒殺人”的“鮮明性格”。倘若家長不加以正確引導,讓孩子肆意對“英雄崇拜”的義氣歪曲模仿,這對青少年成長是有害無益的,甚至還可能因之成為青少年犯罪的精神動力。

有大量的事例表明,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不少的精神動力就是出於所謂的“英雄崇拜”。這種“英雄崇拜”的結果就是,“一些青少年,常常會因生活環境中微不足道的失意、生活挫折或哥們義氣大打出手,做出各種暴力行為,導致暴力犯罪的悲劇發生”。

反暴行動

根據眾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專家們分析:符合以下十種情況越多的青少年越有可能出現暴力犯罪行為。以下針對不同傾向的青少年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

一、對症下藥

(一)性格嚴重內向

性格嚴重內向一般會導致與他人交流產生障礙,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與他人交流、向外界發泄自己的情緒,有利於人的心理問題自我調節。而由於自身性格過於內向,不喜歡或者難以與其他同學、老師、家長交流包括生活、學習、感情等各個方麵的問題,而使所有事情全部壓積於內心,其中有許多困惑、難以解決或痛苦的問題,得不到他人幫助,自己反複思索而無以解答,最終易導致鑽牛角尖或思維扭曲。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看待其他問題過於偏激,而且一個人自身承受壓力的程度是有限的,長久無法得到釋放,一旦爆發極可能產生非常衝動的後果。

山西初二學生潑硫酸案。初二學生陳某平時不愛招惹人,性格內向,遇事時不願意白白地受氣挨打,但也不願向他人訴說或向家長老師校方申訴,當再次遇到其他學生挑釁時,將硫酸潑向對方,導致13人毀容。

對有這種表現的學生,家長和校方應主動努力與之溝通,或請教心理學專家,幫助其調整心態,使之能向他人敞開心扉,表達心情,訴說心事,使他們能更好的平衡心理,通過外界的幫助來完善思維,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從而避免遇事激烈衝動、自作主張。

(二)家庭不和睦

每個人的性格、行為、舉動、思維都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他的家庭環境。一個溫暖幸福和睦的家庭,無疑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極好的影響;而一個冰冷分裂殘缺的家庭,對孩子的心理極易產生不良影響。不少有暴力傾向的學生,家庭生活都不幸福,他們要麼從小失去父母關愛,要麼家庭生活不正常(如爭吵,家庭暴力等),造成他們的性格極端。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園暴力的根源。家庭暴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顯性的,即“棍棒式的強製”;另一種是隱性的,即“溫柔的強製”。它們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此時如果再遭遇父母離異、家庭“戰爭”、極度貧困等負麵刺激,就很容易形成一種“攻擊性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