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花季少年變蠱惑仔(2)(1 / 3)

“那天放學,我和同學小斌一起去學校的小賣部買東西吃,剛買完東西準備回家時,突然有兩個人高馬大的高年級學生擋住了我們的去路,問我有沒有多餘的錢。我當時一驚,好半天沒說出話,後來才支支吾吾地說我的餘錢要做車費的。結果其中一個看起來很凶悍的家夥對著我的鼻子就是一拳,血一下子從鼻子裏噴了出來,跟動畫片裏噴火似的。”說到這,原本就一臉驚慌的小強顯得有些失落,但還是盡力地笑了笑。“小斌跑得快,逃脫後快速去樓上找老師,可那兩個流氓在踢了我幾腳之後就逃走了。”小強說得有些吃力,說完後,又有些後怕,甚至擔心那兩個流氓是否再會報複。

另一方麵是學校在德育教育方麵存在著盲區。德育教育教學內容老化,沒有評價手段。如,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中學的德育課,往往是流於形式。再則,如何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做出評價,也同樣是一道難題。

三、社會因素

社會傳媒對學生的影響。現在,一些如書刊雜誌上刊登的帶有暴力傾向的故事、小說,電視中播放的暴力電視劇、電影。以及現在流行的一些暴力十足的電腦遊戲等等,對孩子的毒害很深,使孩子的思想發育畸形,認為采取暴力可以解決任何問題。

(一)影視暴力文化

當前我國對影視作品中的暴力沒有過多的分類,有的更沒有因為其中有暴力內容而限製孩子觀看。有人曾經這樣形容:電影、電視中打打殺殺、血肉橫飛的場麵早已司空見慣;甚至,一些異常逼真、有著殘忍殺人過程的恐怖片和鬼怪片,被商家作為賣點向青少年推銷。更不可理喻的是,一些家庭在觀看暴力影片時,遇到一些十分恐怖的暴力場麵時,卻不對孩子加以限製和適當引導,從而讓他們可能從中學到了一些自認為是“正確”的“暴力觀”。比如說,在觀看一些戰爭或者警匪影片時,介於正義和非正義的“殺鬥”,一些家長就不懂得適當及時教育孩子,而讓其有自己的“理解”。這是多麼的危險和無知呀。要知道,未成年人正處於成長發育階段,分辨是非能力較差,而模仿力卻是極強的,往往模仿影片中的“英雄”而大顯身手施行暴力,就是犯罪的根源。

(二)網上暴力文化的傳播

這包括兩個方麵:其一是網絡的負麵文化影響。大家容易看到,“網絡文化在借助計算機網絡這種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把境外大量先進科學技術、優秀的思想文化信息傳輸進來的同時,也夾帶進了許多西方的暴力文化信息。如各種負載境內外暴力文化特質的影碟、暴力新聞、乃至有人在網上公然“教授”的如何製造炸彈、如何實施各種暴力犯罪等,這些通過網絡有聲色傳輸的暴力信息,無疑使青少年深受其害(像這樣的批擊,早幾年就有人指出了)。

據說曾有人統計過,在因特網上流動的非教育信息,就有70%涉及到暴力。由此可以想象,一個人生經曆太淺,是非觀念不清,且缺乏自我控製能力的青少年,因之受到的侵害與誘導是多麼的危險。其二是電子遊戲。毋庸置疑,“當前流行的絕大多數電子遊戲其內容都充斥著種種暴力成分。在遊戲中,青少年扮演著施暴者的角色,讓自我個體在虛擬世界中體驗著真實的屠殺快感”(有人在報刊說痛心疾首如是說)。而這種通過角色扮演親身參與暴力的遊戲,就可能使一些“武力解決問題”的“暴力”思想,潛移默化地侵蝕青少年的事物判斷能力。久而久之,這種“暴力價值判斷”已作為一種價值觀念,滲透到青少年的品質之中並定型,從而,被自認為“不違法”的“武力解決問題”的行為,就會在現實生活中有所反映,成為犯罪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