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花季少年變蠱惑仔(1)(3 / 3)

校園暴力看似一種個別的、簡單的社會現象,其實具有複雜的社會背景。

一、家庭原因

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園暴力的根源,校園施暴者的家庭一般多有不幸,有家境貧寒的,父母離異的。總之,缺乏關愛,缺少管教是這些孩子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如果家庭成員文化素質低下、道德品質敗壞;父母的管教方法過嚴或者過於溺愛或者父母疏於管教;家庭氣氛緊張、不和諧,使孩子缺少關愛和安全感等情況都會對孩子的健全人格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很容易形成一種“攻擊性人格”。為此他們往往通過欺淩弱小來釋放壓抑,獲取一種心理上的平衡。

產生校園暴力的主要誘因之一是青少年的個體攻擊性太強。據2002年、2003年對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發現,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

還有一種是家庭教育的欠缺。現在教育界有一種5+2約等於零的說法。也就是說,孩子在學校受到5天的教育後,2天在家裏幾乎沒有受到家庭教育,甚至連在學校受到的5天教育都白搭了。

二、學校原因

學校的應試教育也使得一些孩子走上了施暴的道路。一方麵是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渴望被關注、被接納,應試教育卻使一部分學生成了被淘汰者。於是他們就用暴力來報複老師和同學,以這種“特殊方式”來獲取老師的關注與同學的“承認”。這裏有一段“施暴者”的采訪記錄:

“我是因為畫畫上的特長才進了這個中學特色班的,但我所讀的小學是個很普通的學校,教育質量不高。起初的幾次考試,我的成績很不理想,經常被罵,老師甚至還當著大家的麵說我是出錢買進來的,根本就不配進這特色班。我很失落,後來對自己幾乎完全失去了信心。我自暴自棄,結果結識了很多差生朋友,跟他們很談得來,因為我們大多有著同樣的遭遇。放學後,我們天天一起去網吧玩,一起搶小同學的東西吃。我覺得隻有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才是平等的,我才是這個集體裏真正的一份子。”

小浩的表情很傷感,仿佛是在怨恨大家對自己的不公,又仿佛是在為自己的愚蠢行為而後悔。

“沒辦法,隻有這些被老師和同學所看不起的人才會與我走在一起,我們幹脆組成了一個‘幫派’,大家在一起的時候很放鬆,很快樂,有時還逃課出去玩。結果學習成績越來越差,老師更是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而訓斥我們半天,讓我們停課寫檢討,把我們送去教導處給處分,嗨!我被記了好幾次警告處分了。”

“那你真的沒有犯過大錯嗎?真的沒有耍流氓欺負低年級同學嗎?”

“一開始絕對沒有!後來老師總是有時無事地罵我,說我是個壞料,讓同學都不要和我交往。一些同學還在背後罵我笨蛋,嘲笑我,每個人向我投來的都是鄙視的眼光。日子久了,我被老師罵得煩了,也被其他同學笑夠了,就試著發泄一下。我找茬出手打了一個經常嘲笑我的小子。兩人對打時,他被我絆倒在地,摔掉了一顆門牙。我被記了過,我爸還得為我支付賠償金,弄得我每天都被老師和父母罵,有幾次,我甚至被父母打得渾身是傷。”

“所以你就經常靠打人來發泄了?”

“這倒沒有,隻是偶然有‘兄弟’來找我替他出氣,所以我幫他們打了不少人。另外,學校的午餐實在太差,放學時不買些東西吃不行,父母又不給我錢,怕我去網吧,所以我就隻好向同學‘借’了。反正說我搶他們錢也好,說我敲詐也好,每天就是這幾塊錢。”

“那你們這批‘兄弟’都是像你一樣,也經常以暴力解決問題嗎?”

“他們發火,有時還有其他原因。就比方現在的‘老大’吧,他為了讓大家服從他,就要經常打人來顯示自己的強大。另外,我們的‘兄弟’當中也有人因為喜歡上了其他班級的女生,為了在她們麵前逞能,往往也以暴力來解決問題。”

“那你們是否打算長此以往,把‘幫派’繼續下去呢?”

“你說可能嗎?下學期就有人去工讀了。”小浩這時顯得很無奈,更有些垂頭喪氣,這與他平時光鮮亮麗的形象形成了很大反差。這時,突然有一個小浩的‘兄弟’來找他去打籃球,見到記者,很有禮貌地打招呼:“你好!”采訪者頓感差異,他說他是他今天在這個學校裏碰到的第一向人問好的學生。

另外發生在中小學生身邊‘弱肉強食’的社會現象,也是校園暴力產生的直接誘因。

小強同學是初一某班的學習委員,成績優秀,平日裏待人友善,從不與人結冤,但一個月前卻在校園裏遭人暴打,血流滿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