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認為老師的語言暴力使他們:“很沒麵子”,“心裏難受,壓力大”,“不再尊敬老師,使師生之間有矛盾”,“有辱老師人品”,“傷自尊、人格”,“身心造成傷害”,“讓我在同學麵前抬不起頭來”,“有強烈的抵觸心理”,“失去自信”,“厭倦學習”,“使師生關係不再融洽,學習不再快樂,隻會認為是負擔”,“對學習更沒興趣,還會對其他同學造成影響”,“有可能自殺”等等。
二、血肉相搏的身體暴力
2004年9月27日19時10分許,沈陽市某中學高二年級某班教室內發生一起傷害致死案件,兩名學生被刀刺傷後,搶救無效身亡。
當天下午4時,該校高二學生劉某(女,17歲)因懷疑同班同學翟某(男,17歲)偷了她放在書包內的500元錢,二人遂發生糾紛。翟某因害怕劉某報複,到商店買來一把水果刀。之後,劉某找來本校同年級另外班級學生張某(男,17歲)和王某(男,17歲)在教室內與翟某廝打,在廝打中翟某用買來的水果刀將張、王二人刺傷。沈陽市公安局和平分局接到報警後迅速到達現場,將王、張二人送至醫院搶救,同時將翟某在現場抓獲。王、張二人經搶救無效後死亡。
《南方都市報》登載一則因感情引起的暴力事件,廣州男孩陸某就讀於廣州市某汽車技校。2001年8月,16歲的他結識了13歲的女初中生小麗(化名),兩人情竇初開,很快陷入熱戀。可是沒過多久,小麗對陸某提出了分手,隨後便開始“玩失蹤”。
2002年3月1日傍晚7時許,陸某發現小麗和一名男青年(黎某,現年17歲,本市某中專學生)從樓上走下來。黎某還將手搭在小麗肩上,兩人有說有笑,甚是親密。見此,陸某怒火中燒,拔出隨身攜帶的小刀衝上前,致使黎某的頭、腹、背等多處要害部位被刺傷,當場休克。事後,自知闖禍的陸某與小麗及同學一道,將黎某送到醫院搶救,隨後逃走。經法醫鑒定,黎某左腰部軟組織貫通創,左腎和橫結腸破裂,已構成重傷,損傷程度為兩個十級傷殘。
這樣慘不忍堵的暴力事件不時在我們身邊發生,引起暴力行為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種,它給青少年帶來的傷害也是無可挽回的。
三、“過癮”的網絡暴力
暴力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隨著科技的進步,它的觸角伸向了網絡。雖然沒有人做過精確統計,但網絡暴力正在世界各地蔓延著。
“暴力”遊戲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許多青少年對網絡中的暴力遊戲非常癡迷,而且越“刺激”的遊戲上網參與的人數越多,幾乎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由此引發了一係列的社會問題,比如學生逃學、校園暴力等。暴力遊戲,呈現的是赤裸裸的撕殺和暴虐,容易引發人性中殘忍和冷酷的一麵。青少年自製能力不強,總是對新鮮、刺激的事物充滿好奇,網絡暴力遊戲的出現,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這種獵奇和追求刺激的心理。
為了吸引網絡遊戲的愛好者們,設計者都竭力將一些暴力遊戲的場麵設計得更血腥,環境更逼真,力圖綜合地運用聲光電,最大限度地產生視聽覺上的效果,滿足遊戲者感官上的刺激。遊戲者往往情緒緊張,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以至於許多人完全陷入遊戲的角色,真正達到了“人機合一”的程度。
遊戲往往設置為積分製、對抗情景和類似於現實的場景,長時間這種近似逼真的體驗使中小學生習慣了打打殺殺的血腥場麵,已經分不清虛擬網絡和現實世界,把遊戲與生活實際相混同,從而使他們的思想高度緊張,情緒變化更劇烈,富於攻擊性,暴力傾向更強,對人的生命冷淡得近乎漠視,這正是當前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這對於思維不成熟、辨別能力不強的未成年人來說,也容易發生認識上的偏差,從而釀成大禍。未成年人盲目模仿暴力遊戲而送命的報道屢見不鮮,有些遊戲迷們語言前衛、發型怪異、行為先鋒。他們沒有生活目標,沒有社會責任感,唯一有的就是對網絡遊戲的癡迷與依賴。沒有錢玩遊戲,就向家長要、向同學借,慢慢地學會了說謊,乃至去偷、去搶。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裏,現實社會中無處不在的道德約束和法律威懾都蕩然無存,人性中長期被壓抑的生物性本能就在征伐殺戮中毫無掩飾地被釋放出來。
校園暴力流行分析
“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一是家庭原因,即與家庭環境、父母教育有關係,孩子從小有暴力影子在腦子裏麵,進行模仿。孩子不願麵對挫折的表現,學習成績不好或者人際關係沒有處理好時,便采取破壞、遷怒的方式。二是學校教育環境引起,比如學校治安混亂,防範設施不到位;道德教育的缺失;老師的“不公平”待遇等。三是社會因素——網絡暴力、影視暴力的潛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