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完整的個體包括心、身兩個部分,兩者互相影響。外界刺激可同時引起機體的心理反應和生理、生化反應,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係。
心理活動,中醫學將其統稱為情誌,或叫做情緒,它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人體本能的綜合反映。情誌,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人的七種情緒。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兩重性,既能有利於人,也能有害於人。同樣,人的情緒、情感的變化亦有利有弊。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人生中有重要價值,自古以來就被人類所注目。心理反應的程度受機體對外界刺激的認知和評價、應對經驗和能力以及個性特點所製約。
這些心理反應反過來又調節著機體生理、生化反應的強弱。人的高級心理機能能夠認知、支配或調節自身的生理機能,從而達到治病、防病和養生保健的目的。
瑜伽是一種“生理—心理”的體驗,與心理學有密切關係。按照傳統瑜伽理論,人體內有三條脈:中脈、水脈和火脈;七個輪“Chakra,能量中心”,都在脊椎附近,每條脈絡和每個能量中心都有不同的作用。生病或煩惱時脈絡會扭結在一起。瑜伽體位法的練習以脈論和能量中心為重點,把體內的脈絡的扭結打開,身心就會恢複健康。冥想和一些瑜伽動作對抑鬱、焦慮有顯著控製和治療效果。同時,瑜伽練習還有助於形成積極的思維模式。
第一節 瑜伽對人體神經係統的影響
瑜伽運動對神經係統機能的改善起著重要的作用。練習者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引起機體某區域興奮,其他區域進入保護性抑製狀態,使人腦皮層得到安靜休息,平衡人腦皮層的興奮和抑製機能,降低交感神經緊張性活動,安定心神。瑜伽體位對脊椎的鍛煉,可促進脊椎內部脊髓及交感神經髓健康。瑜伽體位及收腹收束法都能強健胸部、腹部、從而改善位於這些部位的神經。
瑜伽還有安靜神經的功效,使人精神平和。瑜伽練習的“仰臥放鬆式”,有放鬆及靜心作用,給人一種鬆弛平和的感覺。冥想是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或想法上,在長時間反複練習下,能夠改變大腦的電生理學數據,練習者低頻段的電生理活動(EEG)測量數據中,長期冥想練習者的低頻段波和α波生理活動顯示出電量的增強,同時產生積極情緒的腦部區域(左額葉皮質層)變得活躍,左額葉區域的θ波活動和喜悅感的強度正相關,α波活動的增強和焦慮程度的減低相關聯。瑜伽練習能夠改善緊張—焦慮、抑鬱—消沉等負麵情緒的狀況。
在傳統中醫中,現代醫學和生理學的心理精神層麵主要體現在心的功能上,所謂“心藏神”、“心主神明”。如果心主神誌的生理功能異常,就會出現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異常,如失眠、多夢、神誌不寧等。這些病理變化是心之陰陽氣血失調的結果,此外與肝、脾、腎、膽等髒腑的關係也比較密切。
第二節 有益於心理情誌問題的瑜伽練習
一、基礎練習
1.嬰兒式(Baby Pose)
嬰兒式因模仿嬰兒的姿勢而得名,是瑜伽中常用的放鬆體式,用作體式之間的休息和銜接。嬰兒式不僅僅是模仿嬰兒放鬆的姿勢,更重要的是心理狀態也要回到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世界。嬰兒式可以緩解壓力,放鬆身心,恢複精力。
方法與步驟
雙膝跪地,坐於腳後跟上,兩個大腳趾並攏,把上身置於大腿上,身體輕輕向前彎曲。前額輕輕貼地。雙臂置於體側,雙手貼腳,手心向上,全身放鬆。呼吸均勻自然,設想自己像一個嬰兒一樣,內心感到純淨、安寧、祥和。保持3分鍾左右。
2.燭光凝視法(Candle Gazing)
燭光凝視法是燭光冥想的基礎,燭光凝視可以加快眼部的血液循環,流出的眼淚又可以排出眼中的雜質;以凝視燭光產生的淚水為載體,把心中積壓的鬱悶、苦惱宣泄出來,恢複平和與自信。
1)方法與步驟
最好是在晚上,找一個安靜的環境,以舒適的姿勢坐好,點燃一支有芳香味的蠟燭,放在距自己1米左右、高度與眼平的台子上,靜靜地凝視燭光,堅持不要眨眼睛,讓眼淚流下來。如果不能流眼淚,可以坐得再近一些。有的人比較容易流眼淚,有人則不容易。但是多一些時間去嚐試,一定會流淚的。有人看火焰頂部容易流淚,有人則是看火焰的中間,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讓淚水流出來。眼淚是一個標誌,眼淚流出來後,閉上眼睛,讓它自然地流。同時,把心中的鬱悶、苦惱、壓抑,盡情地宣泄出來。有淚就盡情地流吧,去掉一切的自我束縛,回到純淨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