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瑜伽行者會首先達到Sattvic的境界,他們專注於:
(1)實踐瑜伽的基本行為規範和仁慈。
(2)鎮定和穩定意識。
(3)淨化身體。
Sattvic的狀態是瑜伽修行的重要過程,是一個重要的基石,但不是最終的目標。瑜伽的最終目標是:超越所有的Gunas,超越所有的對立,達到一元的無礙狀態。
一般的瑜伽行者都在朝著Sattvic的平衡而努力。瑜伽行者要不斷地投入精力和體力,使自己穩固在Sattva之中,但不要迷失自己,要牢記最終的目標是超越所有的痛苦。
印度有一個美麗的諺語:
如果你有一千次的生命,
可以用來修煉,
去完成你的精神之旅,
但你也不要浪費一步。
瑜伽箴言
瑜伽不是一天可以練成的,也不是幾年可以練成的,而是終生的修煉。習練瑜伽者需要有信心、記憶力、勇氣、專注,以及不間斷的覺知這五種品質。
——B.K.S.Iyengar
第三節 人生的基本目標和四個階段
印度某些哲學流派,是否定自我、否定世界的,進而主張通過苦行、摒棄世間欲望,把世俗生活看成一種枷鎖,把身體看做是不潔淨的,認為人生的真諦就是追求全然的解脫。瑜伽哲學並不建議自我否定和純粹苦行的人生,而是致力於追求平衡和圓滿的生活,既要關注身體,又要追求靈性的解脫。
一、人生的四個目標
在瑜伽哲學觀中,身體是廟宇,是殿堂,是神靈居住的地方。所以,一定要把身體這座廟宇打掃幹淨。按照吠陀經中的人生觀,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在一生中達到以下四個主要目標。
1.美德(Dharma)
不斷培養人性的真、善、美的品德,依照宇宙法則來生活。
Dharma類似於中國道家講的“道”,以及儒家講的“仁、義、禮、智、信”,是人性的真實召喚。由於人類容易受到無明的影響,產生無盡的欲望和負麵情緒,Dharma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指導準則,以此來維持世俗事務的正常運轉和個人的善良品性。Dharma特別強調生命的聖潔,以及尊重他人的財產。
2.財產(Artha)
滿足對於基本物質財富的需要。Artha意為“財富”或“價值”。吠陀經典認可物質財富對於世間快樂和個人健康的重要性。一位家長需要財富,因為他必須承擔起基本的責任,確保家庭和社會福利的發展。盡管吠陀經典提倡樸素和超然,但不讚揚貧窮。一位瑜伽尊者曾說:“信仰不是隻給肚子空空(忍饑挨餓)的人”。
3.愉悅(Kama)
從廣義上講,Kama是“感覺性”;從狹義上講,Kama是“性欲”。
吠陀經強調,性愛的目的是繁衍子孫以及維護家族和社會的延續,但不可沉湎性欲。
瑜伽行者應探索直覺性和覺知力,對於我們被賦予的形體充滿感激,不盲目地順從欲望的驅動,而是有所節製,不斷培養內心世界的愉悅感。
4.解脫(Moksha)
進一步了解我們的真實的本性,超越所有的痛苦,追求徹底的解脫。吠陀經典認為,人類的生命是非常寶貴的,因為在所有的生命體中,隻有人類才具有破除無明、獲得解脫的能力。
二、人生的四個階段(Ashramas)
吠陀經典認為,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階段應該有不同的“成果”和優先考慮的事情。人生可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約20年左右。
1.學習階段(Brahmacharya)
生命的第一階段稱是學習技能和做人。這個階段約從出生到25歲左右,是獨身時期,是專門留給教育的。一個人必須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習,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好人,要通過反複的灌輸,養成良好的習慣。幾千年來,情況發生了變化。私塾被學院和大學取代。然而,這種需要並沒有改變,教育的目的也沒有改變。人在這個階段需要做好準備,學習知識和技術,去贏得生計,支撐自己的未來和家庭。
2.成家立業階段(Grihasth)
這個階段從25歲到50歲。該階段主要任務是職業、家庭和社會活動。青年男女結婚和撫養家庭,作為家庭主人的生活階段,也許是最困難和重要的階段,需要與各種人打交道,處理各種事務。撫養一個良好的幸福家庭,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一方麵需要與配偶建立一種終身的關係,而其配偶可能是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背景下長大的。另一方麵要麵對撫養下一代。同時,事業上的挑戰絲毫沒有減少。一個人既要應對上級,也要應對下級,還要發展社會關係,服務他人。這些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地位和尊嚴,以及生活質量。一般的西方社會,這個階段可以一直維持到退休,甚至死亡,不再有後麵的其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