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是印度傳統六大哲學流派之一。究竟什麼是瑜伽哲學?
在印度哲學史傳統上,凡承認吠陀聖典權威性的婆羅門教哲學都稱為正統派哲學,凡否認吠陀聖典權威性的哲學流派被稱為異端派。前者共有六派,即:彌曼差、吠檀多、數論、瑜伽、勝論、正理論,所以又被稱為“六派哲學”,興起於印度孔雀王朝時期,約在公元前4世紀。實際上六派哲學的形成是一個較長曆史過程的。六派哲學同為印度婆羅門教的宗教哲學,其宗教派係和思想淵源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係:彌曼差和吠檀多;數論與瑜伽;勝論與正理論。三係是以其教義理論的性質來加以劃分的,如果從其理論的起源來看的話,又可以將六派分為兩大係統,即分為吠檀多係和彌曼差係。從吠檀多係來講,這一係是以奧義書作為其思想理論的來源,吠檀多派為本係的主幹,數論與瑜伽則屬於末枝。吠檀多派不但以奧義書作為思想理論的來源,數論與瑜伽最初也是起源於奧義書的。彌曼差係則是由梵書發展而來,以祭式學為主;彌曼差派是本係的主幹,勝論與正理論則是本係的末枝。
作為東方最古老的健身方法之一,瑜伽本身不是宗教。任何人都可以在這個不平靜的世界裏用她來尋求內心的安寧。
第一節 瑜伽哲學的三個核心問題
無常(Anica)、無明(Avidya)和苦(Duhkha)這三個觀念構成了印度哲學思想的基礎,並且滲透到了相應的修行中。各種印度哲學的共同目標是:把自我與宇宙的永恒聯合,把自身有限的肉體生命投入到永恒的真實體,超越束縛,超越時間,超越痛苦,進而達到類似中國哲學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無常
如果仔細觀察客觀世界,就會發現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從時間上看,一天中有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和深夜的變化,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季節的變化,而國家更是曆經改朝換代、風雲變幻,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格局。
在時間的作用下,外界環境中始終在不斷變化之中。花開花謝,潮起潮落,大海可以變為高山,高山也可能會沉入海底。時間會改變一切。
而人的一生,是從精子和卵子結合的單細胞開始,逐漸發育成一個胚胎。母親十月懷胎,嬰兒誕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基本過程,秦始皇沒有找到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沒有人的肉體可以永遠年輕。
實際上,每時每刻,呼吸的吸進呼出,食物的吸收和排泄,人體的組織、細胞都在新陳代謝之中。120天後,人體的血細胞將會全部更新。人的愛好、興趣、計劃等,都會改變。人的思想、意識、念頭,更是不停地變化著。
在時間的作用下,窮人通過不斷努力,可以功成名就。而達官富豪,也可能淪為階下囚。地位,財富,聲望,不是一成不變的。
“變化”是大自然的驅動力,沒有一樣東西能夠永遠保持不變。千年文物,終會毀滅。世間萬物“不停地變化”,就是“無常”。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無常和變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我們的容貌、財富、愛人,可能會向不好的方麵發展,我們不願、害怕失去已經擁有的美好事物。另一方麵,我們的壞運氣,平庸和挫折,包括疾病、貧窮等,有機會時來運轉,有走出低穀、再次成功的機會。
“無常”對生命的啟示是:生命是短暫的,一切都不是定數,富貴窮通是會變化的。我們要居安思危,珍惜擁有,把握當下。同時,我們要滿懷信心和希望,積極努力,擁抱美好的未來。
二、無明
生死問題是一切宗教的問題,更是人生的大問題。我們因何而生?為何會死?在生之前,在死之後,我們是以其他形式存在呢,還是根本不存在?這些問題並不是隻有宗教家或者宗教信徒才會追問的,一般人類都貪生怕死,在人們內心的深處,都或多或少地關心這個生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