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瑜伽哲學簡介(2)(2 / 2)

3.內省階段(Vanaprashta)

生命的第三階段從50歲到65歲,也稱為森林居住者階段。在這個階段,自己的子女已經長大,並在社會上立足,自己也逐漸減少了作為一家之主的責任,有時間準備自己新的生活。他(她)應該從逐漸擺脫家庭和身外之物做起。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需要建一個森林小屋,減少外界的幹擾,緩慢丟棄世俗的責任與義務,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

4.出離階段(Sannyasin)

生命的第四階段被認為是一種新生。這個階段從65歲直到生命的終結。

如果第三階段是要逐漸脫離世俗生活,那麼這個階段就是要完全拋棄世俗利益,切斷世俗關係,全然投入修行。如果一個人在這個階段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自己,他就是在重生中為最終找到自由做了最後的努力。

雖然吠陀經典傳統上描述出人生的四個階段,但每個階段並不是孤立於其他階段,也不是下一個階段自動地跟隨著上一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人都需要通過努力才能實現每個階段的目標。隻有在一個階段生活得很好,才能在下一個階段取得同樣的成功。由於生活必然是要與許多人和事打交道,如果一個人在某個階段沒有得到完全的成功,還可以繼續努力改正,並確保不會重犯錯誤。

瑜伽哲學追求的是平衡的人生,不僅僅是事業和家庭,名譽和財富,更重要的是內心靈性的不斷提升。

第四節 瑜伽之樹

瑜伽是個體的自我(Ego)與外在世界(Universe)連接的藝術,正如中國傳統哲學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一樣。古代印度的瑜伽智者將瑜伽比喻為一棵樹。從一粒種子開始,在適當環境中發芽、生根,逐漸破土而出,長出枝葉和樹幹。樹根吸收地麵的營養,通過樹幹傳給樹葉。樹葉再把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帶給整棵樹木。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樹茁壯成長,綻放出美麗的花朵,結出甘美的果實。整棵樹木的根莖葉花果,相互滋養與作用,樹木展現旺盛的生命力。瑜伽之樹也是如此,簡要示意如下:

種樹前的準備——Sanyama:練習瑜伽的前期準備;

樹根——Yamas/Niyamas:基本的生活規範和個人品質;

樹幹——Asanas:體位法(也叫體式);

樹枝——Pranayama:呼吸的控製練習;

樹葉——Pratyahara/Dharana:專注和攝心;

花——Dhyana/Meditation:冥想和禪定;

果——Samadhi:三摩地;

雨水——Kriya Yoga:瑜伽潔淨法;

肥料——Environment and partners:環境和夥伴;

陽光——Guru:上師。

瑜伽的練習內容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完整的體係。從開始前的準備工作,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到持續的、規律的身體鍛煉,呼吸的控製,冥想以及清潔練習,一步接著一步,最後進入三摩地狀態,實現自我和外界宇宙的融合。如同從一粒種子到大樹,需要時間,需要雨水、肥料、陽光和空氣,需要園丁嗬護一樣,瑜伽之樹同樣需要老師的指導,需要適當的環境,需要同伴一起相互鼓勵。

瑜伽之樹的成長,以耐心和毅力為基礎,以長期地規律練習為營養,以良好的練習氛圍為土地,需要好的老師的指導與嗬護。如果能夠持之以恒地每天練習瑜伽,你將能夠以平穩成熟的心智麵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收獲身體健康和內在喜悅的豐厚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