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肥胖與兒童(1 / 1)

1.兒童肥胖發病率居高不下,讓人擔憂

肥胖已越來越成為危害兒童健康的疾病。我們常發現,兒童存在著幾種“惡習”--好吃肉食不喜歡吃粗糧蔬菜、愛看電視不愛運動、愛喝飲料不喜歡喝白開水、愛吃垃圾食品不愛吃家庭三餐,這些不良的習慣既有兒童自身的喜好,很多時候也與家庭的嬌生慣養密不可分。如此生活,造就了一大批體態肥胖的兒童。據中華醫學會的統計,我國超重兒童的比例已超過10%,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發達城市。近年調查顯示,北京、上海等市小學生肥胖率高達20%。

肥胖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和心理健康,怎樣幫助孩子遠離肥胖困擾,成了父母麵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兒童過胖比成人肥胖病還難治療,因孩子肥胖,不但脂肪細胞增大,且其數目也不斷增多。兒童期肥胖者可能為成年後得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留下隱患。

2.肥胖嚴重影響兒童生活質量

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是父母的理想。如果自己孩子因為肥胖備受歧視就會成為父母的心病和困擾。由澳大利亞墨爾本默達克兒童研究所針對2000名年齡在5歲~10歲的少年進行的兒童肥胖與生活質量關係之間的持續性追蹤研究結果正式對外公布。結果表明,少年兒童的肥胖程度與其生活質量呈現出絕對的反比趨勢--體形越胖,生活質量越低。由於兒童體型的肥胖,他們經常不能參加一些正常體態孩子的遊戲、在學習的時候容易受到排斥、取笑,這都會傷及小孩的心靈使其逃避與同學的交流,變得自卑心重、缺乏自信,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等,對今後融入社會造成障礙。

一些研究還證實,肥胖嬰兒學會走路比正常嬰兒晚,而且因為關節部位負重過多,容易磨損而導致關節疼痛、發育成扁平足、膝內翻或外翻以及髖關節內翻等畸形。肥胖可能導致少年兒童呼吸困難,氣道炎症及氣道反應性增高,更加容易發生肺炎、支氣管炎,嚴重的甚至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睡著後每次呼吸之間的間隔時間延長,造成缺氧,白天就會總是嗜睡或精神萎靡不振。

3.糖尿病青睞肥胖兒童

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亞太區大會上,專家稱,日本兒童2型糖尿病發病率平均每10年就翻一番,兒童2型糖尿病占兒童糖尿病總數的80%,遠遠高於1型糖尿病。我國目前尚缺乏這方麵的統計資料,但臨床上兒童2型糖尿病日益增多卻是不爭的事實。而通過研究人們發現,這都是肥胖惹的禍。

導致糖尿病年輕化趨勢的根源就在於兒童肥胖病。研究認為,在肥胖兒童體內很容易發生胰島素抵抗,造成胰島素分泌的相對性不足,從而出現糖尿病的情況。但是因為兒童期較強的代償能力,加上營養好,兒童糖尿病很容易因為發病隱匿而被家長忽視而誤診誤治。因此,有專家指出,對於體態豐滿的兒童檢測血糖水平也是十分必要的。

據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統計,該醫院1982~1995年,兒童2型糖尿病的數目增長了10倍,且目前10~19歲新診斷的糖尿患者中,2型糖尿病已經占到33%。而且,兒童糖尿病的類型與肥胖明顯有關,2型糖尿病孩子的平均體質指數是5±1.1kg/m2,而同齡的1型糖尿病孩子的平均體質指數僅僅是(20±0.8)kg/m2。肥胖顯然容易導致兒童2型糖尿病。

4.肥胖誘導兒童性早熟

專家認為美國兒童肥胖病發生率的增長促進了兒童的早熟。《美國公共衛生雜誌》報道,美國的黑人女孩和西班牙裔女孩青春期開始的年齡明顯早於白人和亞裔女孩,同時超重的發生率也高。這一發現說明:美國兒童肥胖發生率的增加與青春期年齡的提前密切相關。對6500名少女健康資料的研究發現,黑人女孩與白人女孩相比,月經初潮在11歲之前的可能性高55%,而西班牙裔女孩要比白人女孩高76%。亞裔女孩發生早熟的可能性最小,她們與白人女孩相比,在14歲或14歲以上進入青春期的可能性高65%。分析認為,這些現象和女孩的體重有關。月經初潮在11歲之前的女孩中有40%超重,而在11歲之後月經初潮的女孩中超重的比例是25%。

另有大量的臨床研究資料表明,肥胖也是兒童患高血壓、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的獨立危險因素。

肥胖病的心理調整與預防教育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壓抑地感覺到,減肥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減肥失敗已經不是新聞,而因為減肥導致患者蒙上心理陰影,幹擾正常生活的已不在少數。一些人因為體型肥胖受盡了社會的白眼和冷漠,在學習機會、就業招聘等受到挫折。這些事情的存在是人們對肥胖認識不夠的表現。我們認為,控製肥胖不僅僅需要依賴藥物和醫生的努力,也需要患者本人以及社會群體的積極響應,從大眾心理、社會管理和教育機製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