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胖人大多是吃出來的(1 / 2)

體重主要是由熱量的攝取和消耗的平衡決定的。對大多數人而言,肥胖是由於能量攝取過多,消耗相對不足,導致能量失衡的結果。進食量過多,尤其是飲食中脂肪含量增加是能量攝取過多最常見的原因。《漢書·酈食其傳》雲:“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也如毛澤東所講,“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人活著,就要吃飯。但我們會發現,同樣都是吃飯,而一些人就是不胖,一些人卻肥胖了,甚至生了疾病。為什麼?由此我們就要考慮一下,人們吃的東西也要講究的。

飲食結構的變化

飲食結構主要指我們飲食中的成分結構。我們知道,一個人要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主要靠食物,而食物主要分為六種成分,那就是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俗稱六大元素。糖、脂肪、蛋白質(俗稱三大元素)與肥胖發生關係最為密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人的營養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先前是食物匱乏,營養不足,主要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而今主要以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為主,徹底告別了過去“瓜菜代”的時代,這一飲食結構轉變,為肥胖病的蔓延做了鋪墊。

人體的三大元素,最終的代謝結果隻有兩種,一種就是被消耗掉,一種就是消耗不掉而轉化成能量(主要是脂肪)堆積起來。糖和蛋白質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渠道轉化為脂肪堆積。

所以,我們會發現飲食因素對於肥胖病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這個發生機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攝入過多。比如大吃大喝,尤其是一些應酬多的人員,天天喝酒,日久天長,能量蓄積就造成了脂肪堆積,形成了將軍肚。而一些女性,雖然正餐不吃多少,但因為愛吃零食,能量源源不斷,結果也會造成脂肪的堆積。另一方麵就是能量消耗過少。這主要見於一些特殊的職業,比如坐辦公室且不愛好活動的人員,結果其能量就無法得到充分的消耗,這就形成吃的多,動的少,不需要的能量就堆積了下來。

中國人長期處於農業社會環境,一日三餐,相對規律,每日的主食量在500克左右,在飲食結構上主要是以碳水化合物(糧、穀類)為主,肉食較少,可算點綴。盡管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長期處於葷素搭配良好的階段。不過,這個階段目前正在發生著轉型。“轉型期”膳食結構變化的特點是“糧食消費逐年下降,動物性食物成倍增長”,從而導致“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逐年下降,脂肪攝入量逐年上升”。國人“低脂肪、低蛋白、低熱量、多纖維”的傳統膳食結構正悄然向“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少纖維”的西方型膳食結構轉變,促進了肥胖病的發生。

在當前中國人的烹飪中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就是油的大量使用。很多人認為“油多菜香”的理論讓油料作物種植和油料加工成了一大產業,很多家庭在做飯的時候,會放入大量的植物油並想當然地認為比動物油安全,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嗅覺的不敏感,很多人做飯放油會越來越多。實際上,過量攝入油脂對於身體的肥胖是一個推動力量。

飲食方式的改變

飲食方式因區域、性別、職業等有很大的不同。人們進食量的多少是依靠食欲(饑餓感)和飽食感這兩種主觀感覺來進行調節的。當有了饑餓感後大腦就會及時地發出信號促使人們進食,吃進了一定的食物後,便出現飽食感,從而負反饋於大腦中樞,停止進食行為。這一調節機製是通過丘腦下部的饑餓中樞和飽食中樞來完成的。但通常在什麼時間進食,進食多少後停止,一般與個人習慣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