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兩指之間捏起的皮膚厚度相隔距離大於5厘米,就可以初步判斷這個人可能有肥胖。國外使用的皮膚厚度測定儀可以同時讀出施加壓力的大小,以及測出的皮膚厚度。測量時施加在皮膚上的壓力要適中,不宜過大或過小。一般認為,測量時施加的壓力保持在10克/m2為宜。壓力過小、皮膚厚度變化較大,往往影響測量的準確性;壓力過大又常常會給患者造成疼痛的感覺。
脂肪百分比(F%)和體內脂肪量測量
F%=(4.750/體密度-4.142)×100%
體內脂肪量=(4.95/體密度-4.5)×100%
體密度
男性人體密度估算公式:1.0913-0.0016×(A+B)
女性人體密度估算公式:1.0897-0.00133×(A+B)
式中A為上臂皮脂,B為肩胛皮脂
2006年全國25-29歲男性上臂皮脂厚度監測值為10.8,肩胛皮脂監測15.8;25~29歲女性上臂皮脂厚度監測值為17.5,肩胛皮脂監測17.5。則有:
男性人體密度=1.0913-0.0016×(10.8+15.8)=1.0487×103千克/(m3)
女性人體密度=1.0897-0.00133×(17.5+17.5)=1.0431×103千克/(m3)
體脂判斷
若男性體脂含量大於25%或女性大於30%,則可診斷為肥胖。其中有根據程度的不同,分為三種:
(1)輕度肥胖:體重超過20%,F%超過30%。
(2)中度肥胖:體重超過30%~50%,F%超過35%~45%。
(3)重度肥胖:體重超過50%以上,F%超過45%以上。
腰臀比
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危險性不僅與身體的脂肪含量有關,並且與其在體內的分布有關。腹型肥胖與代謝綜合征危險性密切相關,與包括2型糖尿病、糖耐量異常、高血壓和脂代謝異常(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內的心血管危險因素相聯係。因此,腰臀比常被用來進行肥胖的診斷。
腰臀比概念
腰臀比為一種腹部脂肪的測量指標,對白種人的判斷標準為:男性>1.0,女性>0.85則為腹部脂肪堆積。比較這兩種指標後,WHO建議將腰圍作為優先指標。
計算方法
平靜呼吸時,用皮尺平肚臍水平環繞一周(肋骨下緣與髂前上脊之間的中點連線)所測得的數據,即為腰圍;臀圍是平髖關節水平環繞一周(股骨粗隆水平的連線)所測得的數據(髖關節就是我們抬起大腿時要活動的關節,平時站立時是臀部凹陷的地方,當大腿抬起時會鼓起)。將兩者的數值相除,即可得出腰臀比。
正常成人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大於此值為中央性肥胖(腹內型或內髒型)。白種人男性腰臀比>1.0,女性腰臀比>0.85,為腹部脂肪堆積。中國人BMI可能不高,但實際上可能有脂肪分布的異常。
腰臀比是早期研究預測肥胖的指標
(1)腰臀比可以評價身體的脂肪分布情況,是最佳的脂代謝評價指標。有些患者體重指數在正常範圍內,但腰臀比增加的話也提示患者患相關疾病的危險度增加,尤其對於女性。
(2)腰臀比異常說明體內可能存在雌雄激素比例失調的現象,雄激素增高導致體內脂肪異常,形成分布呈男性化的蘋果型身材,一般認為上腹部脂肪堆積與體內睾酮增高有關,下腹部脂肪堆積與體內雄烯二酮增高有關。腰圍尺寸大,表明脂肪存在於腹部,是危險較大的信號;而一個人臀圍大,表明其下身肌肉發達,對人的健康有益。比值越小,說明越健康。
1998年,WHO建議首選要測量腹部脂肪,並建議歐洲人群腹型肥胖適宜標準為:男性腰圍94厘米、女性腰圍80厘米。亞洲人群以男性腰圍94厘米,女性腰圍80厘米暫時作為過渡期的標準。值得強調的是,腰圍作為評價肥胖的標準非常重要,腰圍降低後,即使體重未減輕,也可以顯著降低肥胖相關性疾病發病的危險性。
查明肥胖的原因
診斷肥胖與診斷其他病一樣,要詳細了解病史、進行係統的體格檢查及一些必要的實驗室檢查。根據資料全麵分析,盡可地明確肥胖是原發的還是繼發的。
詢問病史
對肥胖病患者應探索引起肥胖的原因,主要在於分清是原發還是繼發因素。如詢問是否使用過能引起肥胖的藥物,有無頭部外傷、腦炎、腦膿腫、腦中風史,是否處於急慢性疾病的恢複期、大手術或分娩後發生肥胖,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變更,諸如終止體育鍛煉、職業變換、遷居、營養條件的改善等。要問清肥胖發病時間及原因,如自幼肥胖、產後肥胖等,飲食情況,每日主食食量,甜食、零食習慣,活動量及睡眠情況,並要詳細了解家族肥胖史,以及其他易引起肥胖的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