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學會消泄氣怒

“喜怒憂思悲恐驚”簡稱七情,是人體對外界環境變化或思想深處的心靈反應。持久的情誌波動,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內傷”病因。當然短暫的一般的情誌刺激,通常不致引起對人體的危害。

現代醫學認為,強烈過久的憤怒、焦慮、緊張等情緒均可引起體液、神經遞質的釋放異常。恐懼時體內分泌腎上腺素,發怒時體內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的毒性比眼鏡王蛇的毒性高好幾倍,大量分泌會使人突然死亡。已知遞質有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對內分泌等係統起調節作用。遞質釋放異常功能失調,可導致神經、循環、消化、泌尿、內分泌等係統的功能障礙,出現失眠、心動過速、血脂升高、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排尿障礙、陽痿、不育等病症。由此可知,絕望是癌症的催化劑。

斯坦福大學實驗表明:把多支玻璃試管插進有冰、有水的容器裏(混合物的溫度正是零度),然後拿試管擱在逐級試者的鼻端讓他呼吸,收集人們在不同情況下的“氣水”。如果冰水不改變顏色,說明你心平氣和;如果冰水變白了,說明你內疚悔恨;如果冰水變為紫色,說明你很生氣。把紫色冰水抽出1~2毫升,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幾分鍾,大白鼠死亡。人生氣時的分泌物成分複雜,具有毒性(紫色冰水的成分,已有研究報道),對人體非常有害。

動輒生氣的人身體很難健康,很難長壽。怎樣避免生氣呢?消泄氣怒的方法有:

(1)裝點糊塗。生活中許多事情,如鄰裏間的細微糾紛,夫妻間的小口角,戀人間的情感波折,各種磕磕碰碰的小摩擦,對這類雞毛蒜皮的小事,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隨便一點糊塗一點,也就過去了,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清代書畫家鄭板橋有句名言叫做“難得糊塗”,寓意很深,富含哲理。

(2)學會製怒。脾氣暴躁的人,在盛怒之下,容易做出傻事蠢事,要加強思想修養,控製自己的情緒,你罵你的我接受,這一點鄧小平同誌做得很好,三起三落不要求平反,一片丹心照汗青。非洲一位總統問鄧小平同誌有什麼好經驗,他就是一句話“忍耐”。忍耐是策略不是目的,忍一時風平浪靜。清朝兩廣總督林則徐,把“製怒”二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在處理公務時,常以此為戒,提醒自己保持冷靜的頭腦,隨時注意克服急躁情緒。

佛家教導修行人要經得住“八風”的侵襲,什麼叫“八風”?指的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正反八個方麵的事。成功是利,失敗是衰;誹謗別人是毀,背後讚美是譽;當麵讚美是稱,含蓄指責是譏;痛苦是苦,快樂是樂。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平時注意修養並愛好靜坐。一日靜坐進入狀態,身心怡悅,頗有所悟,立即寫下詩句“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之後很高興地派人將詩句送給對江的好友佛印和尚,請他指教。佛印方丈在信箋上寫了“狗屁不通”一語作為答複,蘇東坡看了,不覺氣上心來,你這和尚實在無禮,馬上急匆匆過江責問和尚,誰知吃了閉門羹,門上貼有一紙,寫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大江”。批評蘇東坡既然已修到“八風不動”的境界,為什麼人家罵你一句就接受不了,說明修養尚未到家。

(3)理性釋放。當你大發雷霆時,不要老想著那些尷尬的事、難堪的話,這樣會使你更加憤怒不能自拔。不妨將自己內心的壓抑和不滿向知心好友傾訴衷腸,歎歎苦經,不要憋在心裏,要隨時釋放出來,此其一;找一個靜室或到曠野無人處,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將鬱悶於心中的委屈和痛苦發泄出去,此其二;或者采用呼吸解怒法,注意自己的呼吸,甚至可以站著做這項鍛煉。集中思想注意自己的吸氣,邊吸氣,邊從1數到5,邊呼氣,邊從6數到10,連續5分鍾邊呼吸邊數數,這種鍛煉方法,有助於使人冷靜下來,消除緊張對大腦的損害,此其三。

(4)暫時躲避。遇到不順心事,雙方意見分歧,爭執不下,急躁的人容易氣上火來,造成矛盾激化,此時應迅速離開那令人發怒的環境,暫時回避,進行冷處理,不要在一時一刻間辯清是非,爭個你錯我對。有些事情在火冒三丈時很難說清楚,那就先放一放,等氣頭過後,再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這樣冷處理的方法,可以避免因感情用事把事情辦壞,把關係搞僵。

或者寫一寫“生氣日記”,記下每一次發怒的原因,在場的人,說了哪些話,及發怒前的感覺。過幾個星期,時過境遷,再回過頭來看看日記,可從中得到教訓、啟迪,改變思想,消除負麵情緒,讓你了解怒氣並不是那麼難以控製的。

(5)轉移發泄。即在憤怒時轉移一下目標,離開使人急躁發怒的現場,采取以下方法,把急性子磨慢:人家罵你、嘲笑你,你去廣場、樹林裏、海邊散步,去商場觀光,或聽聽優美歡樂的音樂,跟著高唱,也可以練習書法、臨摹、繪畫、下棋、解魔方等。有一個故事,描寫一位急性子連長,把衣服縫了拆,拆了縫,通過針線活的反複縫拆,來消磨急脾氣,培養自己的耐心韌勁。隻要針對自己急躁易怒的弱點采取這個方法,有意識地轉移發泄,消磨急性子,一般都能收到效果。

(6)反向思維。倘若丟錢而煩惱生氣,應寬慰自己,丟錢避免了一場災害,破財消災嘛!如因車禍而骨折,情緒惱怒,怨恨,探望的人就應說“大難不死,必要後福”來安慰鼓勵他。傷者一旦接受這個勸慰,情緒穩定下來,對骨折愈合、疾病康複非常有利。還有一種方法是化憤怒為力量,把怒氣轉化為鼓勵自己在事業上奮發的力量,設想“我就不信毫無辦法處理此事”“我一定得搞出點名堂來!”鞭策自己,努力上進,這樣就能從矛盾中逐漸解脫,變消極的情緒為積極的情緒。

5.防止激烈的喜怒

喜與怒,是人們心情歡樂與急躁的表示。常喜有益,常怒有害。但無論喜怒、哭笑都得有一個度,如果刺激過分強烈,超過了調節係統的負荷閾值,就會使人體內外環境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引發種種疾病或突然夭折。

如範進中舉後的發狂。他屢試不第,老大歲數居然中了舉人,大喜來得太突然,思想上沒有準備,打亂了他原來的心理狀態,於是導致言行的失控,所謂“大喜傷心”。

《說嶽全傳》中有一段“笑死牛皋,氣死兀術”的故事,說的是金兀術最後被牛皋打倒在地,牛皋看到往日不可一世的金兀術成了自己的手下敗將,一陣大笑突然死去。金兀術一看打倒自己的竟是平時不屑的牛皋,不由得氣上心頭,也突然死去。

現實生活裏喜怒傷人的例子很多,打麻將抓了張好牌,和了,哈哈狂喜狂笑刹那間腦溢血癱倒在地;驟然得悉親人不幸空難,一陣悲慟也跟著去了。說明狂喜、盛怒等激烈情緒,對健康極為有害,甚至會導致猝死。

情緒,是影響健康的大敵,要健康首先要有個好心情。馬克思曾經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帖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

(六)陶冶情操

當持續繁忙的工作使你頭昏腦漲、無精打采或心煩意亂時,不妨換一換環境,做你最願意做的事,輕鬆地娛樂一下,如下棋、書畫、聽音樂、聽戲曲、賞花、養鳥……以消除疲勞,振奮精神,豐富知識,又能增強體質。例如:

1.靜聽古典樂曲

音樂本是人類共同的語言。欣賞優雅的樂曲,聆聽動人的歌聲,或隨聲附和,或拿件樂器伴奏,漸漸的你會覺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縮短,彼此間充滿了和諧,自身和宇宙仿佛融為一體。

樂曲很多。精神疲乏,有《矯健的步伐》《水上音樂》,幫你解除困倦;睡眠不寧,請欣賞《二泉映月》《平湖秋色》《軍港之夜》,還有莫紮特的《催眠曲》;你想解除憂鬱,可聽一聽《春風得意》《喜洋洋》《江南好》《啊,莫愁》……從中選擇適合你的曲調。

有條件的可以參加養生保健歌曲演唱會,或傾聽有關錄音,如孔太的演唱,龍吟虎嘯,撼天動地,聽來心曠神怡,周身舒暢;狄玉明的非凡歌聲,從隨唱到融和,加上美妙的音樂,使你心情愉快,振作起來。還有中國音樂院劉小平的電子合成音樂器,發出的“嗡”音,跟著唱誦,共振交融成為海洋般的和聲,可使人進入身心和天地合一的狀態。

已有研究報道,音樂可助分娩,可教育胎兒,可作飼料,可作肥料,可以驅蚊、滅鼠,可以調理身體,祛除疾病。其他像戲曲、評彈、相聲之類,各取所好,同樣會得到類似的有益作用。

2.學習書法繪畫

書法與繪畫是人類文明的花朵,也是人類身心健康的“良藥”。

(1)練習書畫能夠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練習書畫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體育鍛煉。其一是肌肉、關節得到鍛煉,懸腕運筆,伸屈筋絡,潑墨點彩,意氣風發,或站或坐,運動神經調節精確。就像打太極拳一樣,進行著柔軟弛張而有節律的肢體活動。其二書畫藝術是一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功夫。創作時凝神定誌,氣血由而旺盛,內髒功能得以調整,免疫功能得以改善。

(2)練習書畫能夠促進健康,延年益壽。書畫家大多高壽,唐代歐陽詢活了85歲,柳公權88歲;明代文征明90歲;現代書畫家齊白石97歲;當代書法家上海的蘇局仙、北京的孫墨佛都壽逾百歲。有人向蘇老請教養生之道,他說:“唯書畫而已。”

書畫活動要求排除雜念,思想高度集中,看起來表麵平靜,而內在“神韻”卻是隨思想感情的起伏而流動,通過構圖、色彩點畫、線條、筆墨技巧等形式來抒發胸中感情,活潑地表現於紙麵上。

練習書畫,既可活絡肢節,通暢血脈;又可使生理代謝活躍,維持精神情緒的動態平衡,所以能夠推遲衰老,延長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