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懷豁達
1.待人寬容勿記惡
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普通人,難免會有誤會、意見分歧,隻要我們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諒解,不斤斤計較小事,不糾纏於雞毛蒜皮的陳年舊怨。這樣,在自己的周圍、家庭就會有一個和諧親切的氣氛。尊重人、諒解人、不苛求人,這就是心情舒暢的關鍵。
人有多如牛毛的煩惱,皆因不能寬容。聽到別人的譏諷、誹謗,就氣憤、受不了、暴跳如雷。會養生的人,不但不會覺得惱火,反而認為要從中吸取教訓。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多一點寬容之心,才能給自己留下寬廣的天地。佛家有布袋和尚,曾經說過:“有人罵老衲,老衲隻說好,有人打老衲,老衲自睡倒,有人唾老衲,隨它自幹了。”對待別人的訓謗、打罵,他處理的非常灑脫自在。
90多歲高齡的楊絳女士是位作家、外國文學研究專家,她經曆過多次天災人禍的變故,卻總能本著一份處亂不驚的樂觀心態安然度過。在“文革”期間被“發配”去河南息景接受繁重的勞動改造,承受柳條鞭子的抽打,剃上“陰陽頭”。她說:“抽得我肩背辣辣地痛”,“小時候老羨慕弟弟剃光頭,……果然羨慕的事早晚會實現。”她在磨難中直麵人生,把苦難碾磨後用,把忍受變為享用。豁達樂觀的精神讓人敬仰。
仇恨過你或捉弄過你的人,你都可以諒解寬容,那在你的周圍就會有良好的氛圍,你就會像藍天小鳥那樣逍遙快樂。寬容才能有好心情,身體的免疫力自然也就恢複提高。
2.隨遇而安不傷神
對待生活中窮通否泰,應該采取隨遇而安的態度。福至而不傲慢矜誇,禍來而不怨天尤人。特別在身處逆境時,更應該以平常心來對待,不急不躁,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而不是消極的逃避。遇到不順心的事不要因別人對不起你或整你而憤恨。
隻要我們豁達一些、寬厚一些,多一點健康的智慧的心態,那麼不論經濟條件如何,天天都是好日子。
已故梁漱溟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革”時期遭受了近十年的批判衝擊。他把名利、生死、榮譽置之度外,以一顆平衡的心態活到95歲高齡。在所謂的“批林批孔”運動中,在全國政協會議上公開表明自己對“批林批孔”的態度,認為對孔子要一分為二,不能全盤否定,結果又招來好多好多批鬥。在大小一百多次批判會中,他每會必到,洗耳恭聽。令人佩服的是批判人中間休息時,他旁若無人地在政協禮堂的前廳打起太極拳來,豁達寬大的氣度,使得那些批判者目瞪口呆。
3.胸襟寬廣壽自長
氣量小,胸襟狹隘,容易使五髒失和、機體功能紊亂,從而引起多種疾病。《三國演義》裏有一段故事,說的是東吳大都督周瑜,雖然才華橫溢,熟嫻兵法,可他心胸狹窄,容不下別的能人,嫉妒諸葛亮的才能超過了他,一時氣憤鬱怒,吐血而死,年僅36歲。成為量小易折壽的千古傳說。
專家們對我國200多名80歲以上健康老人的調查結果表明,老人們一個共同特點是:心懷豁達,坦蕩自在,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朋友包涵寬容。
人際關係需要寬容,家庭、夫妻間同樣需要豁達處理。
修身養性是老年人的事,中年人的事,也是青年學子的事。人才的成長,高新技術企業中的工作適應,就非常需要情誌養生。
缺少寬容的人,大多不能被社會所寬容。個別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才生自以為是拔尖人物,他的思維和行為時時刻刻與名校招牌捆在一起,為名所累。一旦工作事業不對口,婚姻問題受挫折……就會感到自己的尊嚴受到侮辱,從此精神萎靡,一蹶不振,有失業的,有撿破爛的,甘願墮落,葬送自己。
微軟副總裁李開複,曾為北京大學生演講,坦陳了自己對人生觀的看法……“情商的重要性超過了智商。”他說,“情商不是靠背書考試能學到的。”情商意味有足夠的勇氣麵對不能克服的挑戰,有足夠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戰。要善於與人交流,富有自覺心和同理心,自覺心就是“有自知之明”,而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
可見情商是對社會的適應,對人際關係的協調。情商出了問題不僅影響人的創造力,而且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礙。
(二)奉獻愛心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取得了什麼,而在於對人類奉獻了什麼。在生活中真誠奉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助人為樂
人的快樂是多方麵的,由於奉獻而獲得的快樂是高尚的純真的。社會上需要你伸出同情之手的人有很多,除了金錢上的資助,他們的心靈同樣需要別人的關懷。
如果你能彌補一個破碎的心靈,你就能感受到拯救一個靈魂的安慰。
北京女孩劉遲,她從16歲那年起就義務去關懷醫院陪伴臨終老人關爺爺,給老人最後4年的生活帶去無盡的快樂。關爺爺沒有家人,一輩子沒結過婚,每當看到一起同住的老人得到親人的看望時,他就倍感冷落和淒涼。劉遲主動把老人當自己的爺爺一樣看待。每星期六下午定時去探望,給老爺子買吃的,買得最多的是關爺爺最愛吃的“驢打滾”,沒多久就改變了老人的情緒。享年82歲的關爺爺,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從此每年的忌日,年輕的劉遲都用特殊的方式紀念他,吃下一塊“驢打滾”以寄托對老人的哀思。每個周末,都還帶著一種快樂出現在關懷醫院,繼續用她純真的愛心,去安慰和快樂那些遲暮老人。
2.服務社會
樂在奉獻中,真正的快樂幸福在奉獻中才能體會出來。布施佛法是菩薩修行中最重要的一條,布施就是施舍、奉獻,即把自己有價值的東西饋贈給眾生,甚至犧牲自己,利益別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念念為別人,不為自己就是布施,“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就是布施。修橋鋪路是奉獻,愛國化緣也是奉獻。
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和諧社會建設離不開公益慈善事業,離不開奉獻愛心。
美國富豪比爾·蓋茨先生熱衷於人類慈善事業,中國企業家陳光標同樣用自己的行動為中國慈善事業呼籲。他在寫給比爾·蓋茨的信中公開表示:“我在此鄭重宣布,將做第一個響應並支持你們行動的中國企業家,在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將不是捐出一半財富,而是裸捐——向慈善機構捐出自己的全部財產。”這個“表示”告訴世界,中國富人絕不做守財奴,並促進更多中國富人投身慈善。我們應該承認,這樣的決定中包含了極大的勇氣和對於人類高尚境界的追求。但願一石激起千層浪,奉獻愛心更發揚!
如果你能雪中送炭,你能感覺大地都是暖洋洋的!
3.愛護生靈,特別是野生動物
為什麼要保護野生動物?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防止附著於野生動物軀體內外的各種病菌、病毒、寄生蟲通過接觸而傳播給人類,保護人類自身。因為隨著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多種物種的頻繁滅絕,各種無法預料的災難和禍害必定會降臨於人類自身。但保護野生動物缺乏力度,宣傳禁止濫食野生動物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僅止於道德的說教、倫理的譴責、法律仍處於空白狀態。捕獵、殺害、販賣野生動物是犯罪行為,貪嘴的吃客沒有法律禁止,有眾多食客的市場需求,就有利益驅動下的不法之徒,禁捕不禁食哪來力度?
非典敲響環保警鍾。非典是一種由病毒導致的新的傳染病,病毒可能來源於野生動物果子狸。其感染性強,危害性大,人們最初對此毫無抵抗力,麵對新的疾病,人類不能怨天尤人,而應檢討自己對自然環境的種種破壞行為。
首先是觀念上的端正。各個物種之間是相互製約,和諧相處的。其次是行為上的重視。收斂行為,讓野生動物遠離我們的餐桌,給野生動物更多的生存空間。其三是製定法律法規,禁食野生動物,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不要反對放生,生命是寶貴的。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花朵開得絢麗多彩,生活得幸福安樂,人類如此,動物同樣如此。一位老大爺抓到一隻小麻雀,想送給孫女玩,便將小麻雀關進籠子裏,掛在屋簷下,結果老麻雀早晚都來盤旋,每隔20分鍾,見周圍無人就飛下來,隔著籠子一口一口將捕獲的食物喂給小麻雀吃。這一情景令人感動不已,禽獸也有母子情,人類豈可無愛心。鄰居們認為:“還是讓小麻雀恢複自由,讓老麻雀和自己的孩子團圓吧!”大爺欣然同意,高興地放飛了小麻雀。
有人反對放生,說放生屬於收購行為,因而是違法的,助長了捕獵者的犯罪活動。作者對此不能苟同:①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放生是犯法的;②貪嘴好吃野生動物的食客尚且無罪,遑論放生者;③野生動物不會因放生而減少;④打擊麵太大,宗教特別是佛教,以及眾多善男信女、信仰素食並奉行放生者,不都成了犯法者。為此我們認為不要反對放生,這畢竟也是一種愛心的奉獻!
我們的國家正在興旺發達,人民的心智在不斷淨化升華,香港健康快車,多年來為祖國內地的白內障患者進行義務手術活動,一次次地把光明灑向人間。祖國大地各行各業的奉獻精神在擴大延伸。奉獻是快樂的正源,奉獻是高尚的品德,奉獻裏洋溢著一片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