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寧靜淡泊
追求快樂是人類共同的願望,有人竭力追求物質的快樂,有人重在獲取精神的快樂。
寧靜淡泊,內心安寧清淨,沒有非分的要求,才能體驗生活的真正樂趣,方法有:
1.心無掛礙
守住一份心中的寧靜。現代社會中,名利的誘惑驅使、欲望的追求滿足,不斷地把人們引向一個喧囂紛亂的世界,但無論多麼複雜,終要靠自己的思維來過濾、檢點。例如對生活,渴望豐厚的收入、寬大的住房、理想的工作、美滿的婚姻,但還不滿足,薪水少點就跳槽,帶孩子太累就“丁克”,為了自由就做“周末夫妻”,家裏不順氣就離婚……欲壑難填無止境。物質享受的要求越高,心智情操的水準越低下,傷害身體的流弊也越大。憂鬱症、焦慮症等情誌疾病哪能不滋生。有一首古詩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淡化了名利自然一身輕鬆,不再有失落感。心中無牽無掛,守住一份寧靜,啥事都想得開、放得下,便能神清氣爽,感受到人生的美好,一年四季,天天都是好日子。
升起心靈的智慧。當人們靜靜地獨處時、當清晨麵對旭日東升時,呼吸著清新空氣,心底平靜如流水,放眼高空看過雲,往往能讓你悟出一些大自然的美妙及人生的真諦,身心會豁然開朗,心靈與自然溝通,思維活躍起來,氣量寬大容人,昨天的沮喪與失落會變成今天的財富。每天抽出10~30分鍾時間,去安置我們的身心,從寧靜中體會宇宙和人生的寬廣。
維持安詳的心態。心無掛礙,守住寧靜,就會感到平安祥和,從一天到一年,從一年到一生,都能俯仰無愧,心安理得。南非領袖曼德拉,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消逝在牢獄裏,由於他內心寧靜,正確對待遭遇,所以能始終維持著身心的平衡,直到勝利出獄。如果你覺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或者走也不好,睡也不好,那是因為你內心浮躁不安,不能平衡的緣故,失去安詳,種種疾病就會纏繞著你。維持心態安詳,東西南北都好。無論花開花落、雲卷雲舒,都能憑借一份寧靜和智慧,用愛心和汗水去實現人生的理想,去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光輝歲月。
2.知足常樂
人的欲望無窮,好高騖遠,主觀與客觀相分離必然會造成很大的失望。翻開報紙,常可看到一些殺人搶劫、貪汙腐化的報道,為什麼那些人會做出種種損人利己的事呢?由於盡力想滿足私欲,追求物質的快樂,利益蒙住了良心,幹出了違法亂紀的勾當,結果受到法律的嚴懲。
淡泊人生可以體驗樂趣。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知足常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因為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都集中到某一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要經常捫心自問,我對社會的貢獻有多少,對人民付出了多少,不要有非分的想法,多吃魚翅海參有害身體,粗茶淡飯壽而康。人的成功在於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機遇,人的姻緣條件各不相同,電影演員有主角、配角,不能都當主角,必須有人當配角,當配角也應很快樂。隻要踏實工作,沒有虛度光陰就可以了,隻要自己的現在比過去有進步,就值得高興。得、失、利、害要順其自然。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願,終會有得有失。在逆境中不驚不怒,不灰心消沉,泰然處之;在順境中不居功自傲,不盛氣淩人,得也心平,失也氣和,什麼時候都保持著知足的心態。有人把思想比作清淡的水,欲念比作雜質,在一杯水裏加上一些酸甜苦辣的雜物,這杯水立刻就變質,放上幾天就會產生怪味。人的欲望愈多,則愈容易變質。如果能甘於淡泊,像那清淨的淡水,則煩惱的怪味就不會產生。所以說淡泊中的快樂,才是最可靠,最長久的。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
3.淡泊人情
我們不僅在物質生活中要淡泊,在人情往來之間同樣要淡泊。很多人喜歡用濃厚的感情相處,你來我往,隆情高誼,結果總是不能長久。
女士趙某,為人直爽,熱情好客。小姑未嫁前的衣裳大都由她裁剪縫紉,產後月子裏的飲食都由她親自購買烹調,並送到產院床邊;大姑造屋需要錢,慷慨借出;小叔翻修房屋手頭緊,多次給予幫助……結果自己的經濟拮據,累得病倒了,還動了外科手術,沒有人來關心過問,也沒有人歸還借款,眼巴巴地盼望著別人能有所回報,可就是沒有什麼響應。她感到非常氣憤、怨恨,免不了要有嘀咕、嘮叨,說出去的話兒幾經折騰,刺傷了對方的心,於是濃厚的感情變成了不愉快的交情。前人說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確是閱曆之談。
養生,貴在養心。做到寧靜淡泊,維持一個平衡的心態,可使全身氣機和順,內髒功能協調,獲得身心的整體健康。有句養生名言:“情貴淡,氣貴和。唯淡唯和,乃得其養,苟得其養,無物不長。”值得我們玩味效仿。
(四)孝順父母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父母是創造人類曆史的第一推動力,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為了兒女們的成長,他們嘔心瀝血,含辛茹苦,默默無聞地精心打造著孩子的未來。
愛子的範例:“孟母三遷”的故事,家喻戶曉,說的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孟子幼年喪父,其家緊靠屠戶,他就模仿屠殺之事,孟母感到此地不宜施教,就把家遷到郊外。誰知旁邊靠著墳場,孟子又經常照樣模仿哭泣號喪之事,孟母覺得此地不宜久留,就把家遷到一所學校附近。孟子開始模仿學習禮節,孟母大喜,從此定居下來,對孟子的成才起著決定性作用。
盲殘夫婦包東北餃子,包出清華博士生。撫順有一對盲殘夫妻,為了孩子侯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夫妻倆苦住煤棚7年之久,把房子讓給孩子學習。煤棚裏的日子煎熬難過,冬天非常冷,夏天特別熱,沒完沒了的蚊子咬得人無法入睡,但看到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好,他們別無怨言。侯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成都科技大學,在親友們的慷慨解囊下學費解決了,但今後生活怎麼辦?工廠效益不好,318元的低保生活費遠不能支撐一家人分居兩地的日常開支,再三商量後,夫妻倆決定跟兒子一起去成都生活,在學校附近擺攤賣餃子。從此他們就一直苦苦經營著餃子生意,掙錢維持著一家人的生存,幾度春夏秋冬,風霜雨雪,侯某勤奮學習,刻苦讀書,學業一直名列前茅,他被保送清華大學讀博士生,並接到了錄取通知書,侯媽媽激動地說:“我倆都是盲殘人,兒子是我們永恒的光明,他能有今天,我們做什麼都是幸福的。”
孝親的楷模,漢代明確倡導“以孝治天下”,把“孝”提升到無與倫比的高度,這種孝心精神賦予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勁力量。《孝經》裏有棄官尋母、賣身葬父等感人至深的孝心故事。
朗朗上口的《陳情表》作者,生下來六個月,父親就因病去世,年輕母親改嫁,自己從小疾病纏身,九歲還不能走路,由祖母含辛茹苦撫養長大,並在朝廷做了官員,後來祖母年邁多病,需要親人在身邊侍養,他寧可放棄榮華富貴的生活,毅然辭官回鄉,照顧老人。他在《陳情表》裏寫道:“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烏鳥私情,願乞終養……”字裏行間洋溢著人情、親情、感情,終於感動了皇帝,批準了他的請求。
位列九鼎之尊的康熙皇帝,對出身卑微的乳母終生感恩,他的乳母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母孫氏,為表孝道,康熙提拔孫氏的丈夫為江南織造,以後又讓曹家世襲此職,約65年。康熙一生6次南巡,4次都住進江南織造府的行宮,為的是再一次晤見難忘的乳母。從中可以看出孝行是尊卑貴賤所有人的共同的價值取向。
生前不能照顧老人,死後痛心懺悔的也大有人在,如偉大政治家毛澤東的《祭母文》,周恩來的《念娘文》均以萬分悲傷的心情痛悔著親恩未報。
香港巨富李嘉誠是一個典型孝子,母親在世時無論多忙,他總是盡可能擠出時間和母親待在一起,談家常,吃便飯,刻意製造溫馨的家庭氣氛,為的是不使母親感到孤單。並遵照母親的囑咐,濟貧扶困,興修廟宇。母親生病住院期間,他親自侍候床邊,寧願放棄有益的商機,每晚必攜妻一道去醫院團聚在母親身邊,令老母十分欣慰。後來李嘉誠將孝母之心放大,一而再地捐巨款興辦醫院,創建學校,建造群眾公寓……奉獻祖國,熱愛家鄉。
江南某地,有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嫗,犯上了癡呆症,神誌或清或糊,常常語無倫次,洗澡、浴腳等生活瑣事都要別人侍候,時不時搬弄家裏的什物,害得家人東找西尋。五十出頭的兒子王某,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心地善良,不但不責怪母親,反而安慰嗬護著她。為了治好母病,到處求醫問藥,多次攜著老母親上大醫院救治,錢花了不少,但病沒有治好,一家人都為此發愁。有天老嫗突發奇想,要兒子抱著、馱著她,兒子無可奈何地依著她,有空就抱,有空就馱,妻兒對老人也都關愛有加,就這樣一抱就是半年多。蒼天不負孝心人,老嫗神誌漸清,要抱的時候少了,呆病慢慢地居然好了起來。抱母愈病,孝心感人,一時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