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即使牙齒掉了,用牙床吃飯,也可做到細嚼慢咽、左右輪換,取得養生之效。

(四)限食有道可養身——低熱量飲食延年

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指出“食飲有節”是“度百歲乃去”的重要條件之一,告誡人們飲食量要有所限製。節食養生的效果大致有三。

1.限食祛病

限食能使人腹軟、腸潔、神清、氣暢。限食的保健作用還在它能防治那些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即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俗話說得好:“欲保身體健康,常帶三分饑餓。”這是從實踐總結出來的寶貴的養生之道。

日本循環係統疾病研究中心報道:曾選擇17名超過標準體重的肥胖婦女,讓她們逐漸減少飲食量,一直遞降至每日攝取熱量13961千焦。結果發現,17名肥胖婦女的血壓平均下降了6mmHg(未使用任何降壓藥)。同時化驗表明,她們血液中與血壓下降有關的血管舒緩素含量增加了31%,前列腺素增加了34%,健康狀況得到改善(食物熱量見附表)。

為什麼限食能夠祛病健康?①因為限食促進白細胞增加,產生抗體,激發免疫功能;②限食後體內會產生很多相應的內源性藥物因子,這種積極的自然療法,對人體有巨大的祛病功效,而無任何毒副作用;③限食後促進細胞更新,人體的新陳代謝能力成倍增加,細胞吸收營養的功能特別旺盛,人就會恢複年輕的活力。總之,適當控製飲食量的攝入,可以減少或延緩如心血管病、中風等大部分與老化有關的疾病。而吃得過多,不僅使腸胃功能受阻,也會使其他器官缺血,影響全身健康。

2.限食長壽

民間有句諺語:“每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西晉張華在《博物誌》就有“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至;所食愈多,心愈寒,年愈損”的記載。表明祖國醫學早就認識到少食與益壽的關係。

美國加州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發現,限製老年老鼠的熱量攝入,在延緩衰老方麵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與其他正常飲食的老年老鼠相比,實驗老鼠的壽命被延長了42%;而從一出生就開始低熱量飲食的老鼠,其壽命長達4年,是普通老鼠的2倍。研究證明低熱量飲食可延長壽命。

世界第五長壽之鄉的廣西巴馬人,其生活方式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飲食有節。巴馬人以素食為主,飲食特點是低脂肪、低動物蛋白、低鹽、低熱量和高維生素、高纖維素。長期進食玉米粥、紅薯葉、苦脈菜、火麻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溶於水的植物油,當地又稱長壽湯)……而且不少長壽老人支持早晚兩頓,從來沒有夜宵的說法。

百歲老人在當地為數很多。與巴馬縣共飲一江水的盤陽河上遊的鳳山縣,同樣是一個壽星璀璨的地方。據有關調查顯示,光是盤陽河源頭6個鄉鎮總人口10萬多人,就有百歲老人49人,其高壽的共同特點就是長期低熱量飲食。

科學家研究,限食與長壽的關係為:①有利於清除自由基。自由基和非自由基總稱活性氧。自由基是導致人體日益衰敗老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人體內營養過剩的衍生物。衰老的過程是細胞組織中不斷進行自由基的累積及中和,隻有機體內的活性氧不斷產生又不斷被清除時,才能保證有利無害的平衡。若體內活性氧的產生超過人體自我調節清理的負荷時,就會引起疾病、衰老甚至死亡。瑞士研究人員證實,在老年人身上,作為能量供應的遺傳物質已發生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人體攝入的能量越多,組織器官的工作量就越大,產生的活性氧就越多,老化進程就越快。②增強保護抗氧化酶基因的活力。維持活性氧消長的平衡,依賴於體內能清除活性氧的酶及有關酶係統,其中超氧化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是最重要的抗氧化酶,因為這些酶能將活性氧轉化為無害物質。抗氧化酶的產生是由抗氧化酶基因控製,限製熱量的攝入,可以增強保護抗氧化酶基因的活力,從而保持機體抗氧化酶的含量,維持體內活性氧的平衡。

可見,所謂延年益壽的過程,也就是不斷清除體內有害活性氧的過程,所以,低熱量飲食可以延長壽命。美國學者發出警告:人類是因多食而早死的。

3.限食美容

少吃一點,減少熱量的攝入,能夠幫助身體延緩衰老的速度,看起來也會更年輕。

有一本叫《美容大王》的書,書中透露了作者好身材的奧秘:“我從國中就開始人體實驗,嚐試各種美容瘦身的方法,這可以說是我用生命寫的書。連未經上市的美容減肥藥,我都會去嚐試,有一次瀉藥吃得太多了被送進醫院。也使用泰國減肥藥,那簡直是毒品,會很HIGH,我吃過一次後全身發抖,就再也不敢吃了。”當被問及最有效的美容減肥方法時,作者直言:“餓肚子,我一天隻吃一餐,5年來,一直維持饑餓狀態,我還蠻喜歡肚子餓得直叫的感覺。”

必須指出,這種長年累月的饑餓美容法,不科學,也不可取。這裏所說的限食並非是使人處於饑餓狀態,而是限製攝入能引起發胖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日常飲食中的豬油、肥肉、動物油、植物油、米麵等,含有這兩類物質。瘦身美容當然要少攝入這些食物,尤其是脂肪,因為脂肪是一種高熱量的營養。如果胖是吃出來的話,反其道而行之,苗條也能吃出來。

研究者指出,活性氧在人體皮膚及各種髒器細胞內會形成老齡斑,使得皮膚變得粗糙,失去光澤和彈性。限製熱量的攝入,減少活性氧的產生,從而能延緩皮膚及髒器細胞內老齡斑的形成,維持了皮膚的滑潤、光澤和彈性。

怎麼把握限食的尺度呢?一是不貪吃,不多吃,每餐總以七八成飽為度;二是終身遠離暴飲暴食;三是盡量減少動物脂肪和糖的攝入量;四是食量要減少,但食物的品種要多,每頓要吃蔬菜、水果、穀物和一點點葷;五是睡眠質量好,精力集中表示限食適度。

美國科學家沃爾福德報告說:“輕微饑餓有助於防治一些常見病,從而可延長壽命。”在被問及許多長期處於半饑餓狀態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壽命為什麼短時,他說:“這是營養不良,而不是吃得少。”

(五)素食為主益健康——不能排斥葷食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魚肉禽蛋是最營養的,能夠強壯身體,這種認識是不全麵的。因為穀麥類的蛋白質高達8%~10%,豆類的蛋白質是瘦肉類的2倍,雞蛋的3倍,牛奶的12倍。有些蔬菜瓜果類所含的維生素很多,還有相當數量的微量元素,特別是富含的食物纖維素,其功效是魚肉禽蛋無法比擬的。

1.素食使人健康少病

(1)素食有益健康。素食可以降低膽固醇,減少脂肪沉積,淨化、稀釋血液,保護血管。可有效地防止或降低高血壓,減少或延緩心髒病、糖尿病等中老年人常見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素食能增強機體抗氧化功能,改善人體免疫力。現代研究證明,素食者患癌症極少。德國的哈茨族終身素食,近百年來幾乎無人患癌症。

(2)素食延年益壽。長期堅持素食為主,有助於健康長壽。美國營養學專家米勒博士認為:美國的死亡人口中,有1/3是死於心髒病,主要原因就是肉吃得太多了。

世界健康資料顯示巴基斯坦的杭瑞人、墨西哥的歐托米人是非肉食民族,而他們平均壽命都超過110歲。我國有名的長壽地區廣西巴馬瑤族農民,飲食就是以雜糧、蔬菜為主,很少吃葷菜。素食的脂肪含量少、熱量低,低熱量飲食可以使人長壽已為世界科學界公認。

(3)素食讓人聰明。肉類屬酸性食物,攝入人體後會使體液趨於酸性,而體液呈偏酸性狀態時,腦內細胞間的信息傳遞就變得緩慢,大腦反應遲鈍,人就顯得笨拙,學習、工作效率就處於低下狀態。而蔬菜、水果屬堿性食品,攝入人體後會使體液趨於堿性,當人的體液呈偏堿性狀態時,腦細胞間的信息傳遞速度和效果就處於最佳狀態,大腦反應迅速,人就變得聰明,動作就敏捷。

(4)素食可以美容。植物油裏不飽和脂肪酸所含的亞油酸,能使人皮膚滋潤細膩。素食能使血液變為微堿性,活躍機體的新陳代謝,燃燒掉過多的脂肪和糖分,從而消除肥胖,讓身體變得苗條起來,所以怕胖的女孩崇尚素食。

(5)素食養性習靜。素食使人心情舒坦,脾氣相對溫潤,長期肉食過多,使人暴躁不安。非洲馬賽族人粗暴好鬥,因為他們以肉類脂肪為主食,而吉克猶族人性格溫和友善,他們則以素食為主。獵豹是食肉動物,它奔跑速度雖然很快,卻堅持不了10分鍾,斑馬、羚羊等非肉食動物,雖然爆發力不及獵豹,卻很有耐力,快速奔跑時間要比獵豹等肉食動物長得多。科學實驗也證明素食者更有耐力。

素食還表現出了回歸自然和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文化理念,素食給人帶來一種樸素、安全、純淨、韌性的人生態度。

2.素食為主的基本原則

(1)動物性食品不能少。動物性蛋白質的構成與人體最接近,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最適合營養人體。在日常生活中,血肉蛋禽類動物性食品是不可缺少的。長期素食,蛋白質得不到充分補給,並缺乏隻存在葷菜中的維生素B,可導致神疲乏力、記憶力下降、發育遲緩、人腦退化等。所以從人類進化和抗衰益壽的角度看,單純素食是絕對不可取的。所以適量進食葷食是必需的,而且動物性蛋白也必須輪換著吃。尤其對青少年來說,一定量的動物性蛋白質是非常有益的。不過切忌吃得太多,葷食吃得太多,營養富裕,能量過剩,常會導致高脂血症、肥胖症,從而誘發心腦血管等一係列疾病,嚴重危害健康。

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需合理結合起來,才能滿足機體生長發育和生活的需要。葷素的比例是多少呢?科學家按人體生理結構推算,人類合理膳食結構的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最佳比例為7:1。這一葷素食物的比例,是人類經過萬年的進化曆程而逐步形成的。為了你的健康,為了少生疾病,請不要恣貪口腹,長期、超量攝入動物性食物。

(2)新鮮蔬菜水果不能缺。每天應保證攝食新鮮蔬果500克以上,每周吃的蔬菜最好在十種以上,水果也不要隻吃一種。尤其以綠色蔬菜為佳,以保證足夠的維生素、膳食纖維的供給。

(3)常吃奶類、豆類及其製品。奶類(牛奶為主)是優質蛋白、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我國居民膳食中的鈣質普遍偏低,所以在飲食中加大奶類製品的比例很有必要。2006年4月溫家寶總理在重慶視察時說:“我有一個夢,讓每個中國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但願夢圓成真,民族體質早日強壯。

豆類及其製品,也是補鈣的好食品,並向人們提供優質蛋白質等營養素,故一直被認為是我國的傳統食品,可以防止過多消費肉類帶來的不利影響。

(4)要合理搭配糧食。

第一、食用米麵不宜偏。有人終年隻吃麵食,有人常年隻吃大米,這樣的吃法不太好,不科學,因為米麵的成分不完全相同。

第二、粗(雜)糧、細糧要搭配。不僅要吃米麵,還要吃些粗糧,比如小米、玉米之類,這樣既能變換口味,又可提高主食營養。此外,還要吃些雜糧,如紅薯、土豆之類。一周至少吃粗糧、雜糧2~6頓,這樣的好處是,吸收全麵,滿足需要;取長補短,提高營養正負相消,維係平衡。

(5)適當室外活動,接受陽光照射。植物性食品中的維生素D含量較少,但我們每天隻要在室外活動半小時,就可以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

(6)食量應與體力掛鉤。食物提供人體能量,體力活動消耗能量,所以人們需要保持食量與能量消耗之間的平衡。勞動或運動量大者,進食量要大,若食量過少,能量不足,可引起消瘦,造成勞動能力下降;勞動或運動量小者,進食量要少,若進食量過大,多的能量會在體內以脂肪形式積存,引起身體肥胖、抵抗力減弱。

(7)不提倡淨素膳食。因為每個人的生長階段、生活環境、營養需求不同,建議淨素食者采用多種植物性蛋白進行互補。除上述穀類、豆類、蔬果外,還應結合攝入多種輔助食物,如核桃、花生、芝麻、紅棗等;還要加一個雞蛋、一袋牛奶才好,以獲取全方位營養。有些信仰佛教人士會說“牛奶屬於葷食”,這是不全麵的。釋迦牟尼曆經千辛萬苦,求道多年而不成,最後靜坐菩提樹下,忍饑挨餓,因獲得牧羊女給予一瓢羊奶的營養,而豁然開朗,六神開通,得道成佛。如果沒有這奶水的供養,哪來佛家釋教。最後還希望不間斷吃些菌類和海藻類食物,以保證營養的全麵平衡。

(六)巧食五味才養人

酸苦甘辛鹹是飲食水穀的五種滋味,簡稱五味。五種基本滋味是百味之母,它們之間的結合,可以變成多種複合味道來。

為什麼要調味?一是可口,也就是為了好吃;二是健康,也就是要符合健康要求。既可口又健康才是我們調味的目的。

1.甜味

中醫學認為甜味入脾(“入”指和某一髒器相對親和),吃甜食具有補氣養血,供給能量,調和脾胃,減輕疲勞,解毒除痛等作用。天然食品的甜味由各種糖組成,如糖、蜂蜜、薯類、水果等,糖是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中藥裏的甘草,其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對藥物中毒和食物中毒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在我國南方,甜味是主要的一種調味品,能夠抑製菜肴苦澀,增加菜的鮮味。但過食甜味之品,會出現胸悶、胃脹等壅塞感覺,不僅使血糖升高,膽固醇增加,還會引起身體缺鈣及維生素B 1吸收的不足。大劑量長期服用甘草可導致過敏、心動過速及浮腫等不良反應。因此肥胖病、心血管病患者一般應少吃甜食,糖尿病人更不能多吃。

甜味可以補脾,過多的甜味食物會引起脾氣偏盛,就會克伐腎髒(中醫術語叫土克水),出現腰膝疲軟,耳鳴耳聾,頭發無華、易落等腎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