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精細
原料的初加工是烹製一桌好菜不可缺少的步驟,其包括原料的宰殺、清洗、刀工以及幹料的發製等多方麵內容。它不僅關係到能否合理用料、減少損耗,而且關係到食物的營養和衛生,是製作一桌菜肴成敗的關鍵。如在清洗畜腸、畜肚時,先用一些堿和食醋反複揉搓,就可去除裏外的黏液和惡味;家禽宰殺後,煺毛的時機要適宜,不宜太早或太晚;宰魚後要注意放血等。此外,各種原料經過刀工處理後要求整齊,不論原料改刀成絲、條、片、丁或其他形狀,都應整齊、均勻、利落,如果大小不一,不僅影響菜肴的美觀,更會影響到菜肴的質量。
掌握火候
火候是指做菜加熱時,掌握火力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由於原料的質地有老嫩、軟硬,形狀有大小、厚薄之分,要求的口味也各有差異,而采用最佳的火力和加熱時間,就需要掌握好火候。一般來說,火候大體上可分為大火、中火、小火、微火等。
調味適當
調味就是運用各種調味品和調味手段,在原料加熱前、加熱中、加熱後放入調味料,使菜肴具有多樣口味和特色。調味是烹調技術中最為重要的環節,調味的好壞,對菜肴口味起著決定性作用。調味所使用的調味料主要分為基本味和複合味兩類,而調味的方法又可分為烹調前調味、烹調中調味和烹調後調味三種。調味適當可以使無味的原料增加滋味,也能增加菜肴的多樣化,以適應和滿足食用者的不同口味和需求。
宴客菜的營養常識
各種食物經過消化吸收,不斷供給人體所必須的物質,以保證機體的正常生長發育,維持健康和補充損失,這些作用的總和稱為營養。在各種食物中所含的能夠供給人體營養的有效成分,叫做營養素。現代研究表明,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不下百種,經細分之後,可概括為七大類,分別為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水、維生素和礦物質。
蛋白質
蛋白質是人體的必需營養素,具有構成和修複組織、調節生理功能、擔當代謝物質和營養素的載體以及提供能量等作用。蛋白質是由20多種氨基酸構成的,氨基酸又分為必須氨基酸和非必須氨基酸,兩者具有同樣的保健功效,缺一不可。
維生素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其主要作用是調節人體的物質代謝。人體對各種維生素的需求量雖然不多,但由於多數維生素在體內不能自行合成,或雖有少數能在體內由其他物質轉化生成,但仍然不能滿足人體需要,故必須從食物中攝取,否則會導致新陳代謝某些環節的障礙,影響正常生理功能。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並且是構成各種組織的重要成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生成的糖蛋白是構成軟骨組織、骨骼和眼球角膜的組成部分。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於穀物、糧食、豆類、蔬菜和水果中,在動物性食物中含量很少。
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是一種特殊的營養素。以前人們認為膳食纖維對人體不具有營養作用,甚至吃多了還會影響人體對食物中營養素,尤其是對微量元素的吸收,對身體不利,一直未被重視。現代通過一係列的調查研究,特別是近年來,人們發現並認識到那些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非營養”物質,卻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而且在預防人體某些疾病方麵起著重要作用。
脂肪
脂肪是人體必需營養素之一,它與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是產能的三大營養素,為構成人體細胞和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富含熱能的營養素。脂肪具有供給熱量、構成人體組織、提供必需脂肪酸、保護內髒器官、調節體溫、增加食欲和飽腹感、促進維生素吸收等多種功效。除食用油脂含約100%的脂肪外,含脂肪豐富的食品還有動物性食物和堅果類。
礦物質
礦物質(又稱無機鹽)在人體內的需要量雖然不像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那樣多,卻是人體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元素。礦物質的功能主要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調節生理機能,構成軟組織,參與免疫機能的形成,保護人體細胞不發生癌變,延緩機體衰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