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小學語文教學第一冊(下)
教案評析
粗看教會學生認識“苗、葉、秋”3個字和學會書寫這3個字是很容易的。但這隻是本節課要完成的教學目的之一,更主要的教學任務是通過學習這3個字,學習識字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其中圍繞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與抽象思維能力,並能把形象思維能力與抽象思維能力結合起來,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其中還要融合各種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培養對漢字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注意力、健康的心理因素等。
要想達到這些教學目的,那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遵循《語文教學大綱》的精神:“識字教學要體現漢字的特點,做到音形義相結合,要改進識字方法,注重培養識字能力和查字典的習慣。”
這節課是學習漢字的初始階段,還沒有進人查字典,所以這一條以後會進行。但其他要求我們要盡量做到。
“識字教學要體現漢字的特點,做到音形義相結合。”漢字的主要特點就是音形義相結合。音形義相結合是什麼意思呢?
(1)見形而知音義(閱讀)聽音而知形義,聽話廣見義而知形音(寫作)。
(2)最主要的是把“形”與“意”結合起來。比如:
“苗”字:一般的教學方法是一一苗,上下結構,上下“田”。
“葉”字:一般的教學方法是一一左右結構,左“口”右“十”。
“秋”字:一般的教學方法是一左右結構,左“禾”右“火”。
這是音形義相分離的教學方法。是一種機械記憶的方法,是死記死背的方法。
這樣,怎麼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怎麼能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呢?
本課老師就是針對一般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認知貫徹教學大綱的精神,運用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的理論,進行教學實踐探索。其特色是:
(1)教師運用電腦課件演示,使學生明確獨體字“田”“禾”部首(草字頭)的形意之間的聯係。
田——像分成一個一個方塊的田地,田地是可以生長莊稼的土地。嚴格地說,能生長莊稼的叫“田”;不能生長莊稼的叫“地”。
禾——像一棵水稻、麥子的形狀,上邊的撇表示結成的穗子。禾表示莊稼的禾苗。
火——像火苗燃燒的樣子。
(2)學生鞏固基本知識以後,充分讓學生自學,認識這些字的音形義。這是十分重要的學習階段。
(3)學習進入髙潮階段,師生展開反複討論,摒棄了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了探索式學習。
(4)最後進行了發散式練習,使知識深化,使能力得到提高。
北京育才學校課時備課教案
教案評析
“日”“月”是漢字中最古老的文字,是從圖畫轉化而來的最初一批漢字,也是最具有漢字特點的典型之一。這也是小學生開始接觸漢字,學習漢字的開始。能否使小學生對漢字產生學習興趣,從一開始就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是比學會這兩個字更重要的教學目的。
“日”“月”二字,許多小學生在上學前,就已認識。但使小學生對漢字產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習漢字的方法,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所以,教師在這節課的設計上頗費了一番心思,把符合漢字特點、兒童心理特點、學生認知特點融為一體,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人手,通過觀察、想象、聯想,與分析、判斷、推理、歸納相結合,對學生進行了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協調訓練,使小學生在興趣盎然、積極思維活動中,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得到了身心發展。
本節課有如下特點:
(1)引發兒童好奇心,從講故事入手。學前兒童和初入學兒童,非常喜歡聽故事。所以,在低年級多運用講故事的方法,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應注意與學習內容結合起來,不要為講故事而講故事。
(2)注意引導學生看書、自學。看書、自學,是伴隨人一生的學習能力。老師從學生上學開始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看書、自學的習慣,這是十分具有遠見的教學舉措。堅持下去,會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希望老師千萬不要忽視這件事。
(3)注意觀察順序及學習方法的指導。觀察,是培養形象思維、發展智力的基礎。從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對周圍的人和事具有觀察興趣,學會一定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是一個人獲得全麵終身發展的重要條件。
不會觀察,就不會認識;不會學習,就不會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傳授知識更加重要,掌握學法,就可以學會接受更多的知識。老師從一年級就注意學法教學,這是難得可貴的。事實證明,這也是可行的。
(4)利用電腦課件演示,運用形象識字教學方法,學習象形字。這樣做不但使學生易於接受、理解,而且培養了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這裏有觀察、想象、聯想,也有分析、判斷、推理、歸納、概括等一係列的思維活動。長久下去,學生會越學越聰明,思維越來越發展。
(5)利用電腦課件演示,指導書尋。
(6)能把課內外知識結合起來。
這麼多教學任務,這麼大的信息量,在40分鍾內完成,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教學過程。教師巧妙地把這些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