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1 / 2)

在全麵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語文作為教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包含了促進兒童發展的諸多因素。因此,通過小學語文教學,促進兒童全麵和諧地發展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情感,有利於全麵提髙學生素質。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願,乃至整個心靈都寄托在他們所描寫的形象之中。文學巨匠巴爾紮克說過:“作家必須看見他所描寫的對象。”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老師經常做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去感受、去認識課文中描寫的形象,令他們如聽其聲,如見其人。這一過程就要通過形象思維來幫助完成。當作者刻畫的形象躍然紙上,活脫脫地展現在學生麵前,情感就隨之而產生了。學生心靈的琴弦被撥動,他們的情感就會伴隨著教學活動,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就會用心去感受文中的形象,體會出作者的悲與喜、愛與恨。感受到作者筆下大自然的偉大與美麗……老師可以免去許多繁瑣的分析與講解,而是通過形象感知、感悟。

二、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蘇聯教育家讚科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誌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兒童的情感就像一潭池水,隻要一顆小小的石子,就會泛起粼粼波紋。如果老師的教學能激起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融合,這樣教學活動就可以成為學生的主觀需要,成為在學生內心情感驅動下的主觀能動的發展過程。這就恰恰符合了“教學過程是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過程”的本質屬性。因此,也就最終決定了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是教學活動能否取得成功、能否順利進行的決定性因素。小學生的閱曆淺,經驗少,想學好語文可謂困難重重,憑近似“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收效甚微,而讓學生主動地投入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神奇的鳥島》時,用投影展示出一幅幅鳥島的景色圖,再配上“群鳥的叫聲”,讓學生邊聽錄音、邊看圖,學生仿佛置身鳥島,不僅能觀其形,而且能“聞其聲”,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可以說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兒童從小樂學.多識、善思、求美,對發展兒童的良好素質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三、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活動永遠具有思想性。語文學科的思想性特征比其他學科更為突出。古人雲:“文以載道”小學教材中有很多寄予抒發情感的課文,含著豐富、生動的德育因素,如其情感蘊寓愛國之情、戰友之情、熱愛美好事物之情……這些都是人類的高尚情感,是作者被生活激發起炙勢的感情的產物。引導學生透過其感性的形象,體驗到其內含的高尚道德情操,在潛移默化中豐富、淨化其情感,陶冶、塑造美好的人格和心靈。

古人雲:“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列寧也曾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於真理的追求。”因此,課堂教學中要想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令他們自發地接受這種教育,首先就要激發他們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的情感相溝通、相融合。由此可見,課堂教學進行思想教育,重在一個“情”字。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設法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成為受感染者。其中,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形象上,讓人物在書本上活起來,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來,豐滿起來,就像曾經和他們在一起戰鬥過、生活過,從而受到思想教育。

四、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可以提高語感能力

人們留心會發現,大凡有所成就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都有極高的悟性,因此不難認為:要提高人才的素質,必須提高人的悟性。對於學生來說:悟性是一種潛在的智慧。小學階段是其發展的最佳時期,在語言教學中這種悟性主要表現在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悟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可見語感能力之重要。葉聖陶也曾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學生在一看一聽一讀之中,就能憑借直覺和聯想去體會,使之化為真切的、形象的、具體的畫麵,領悟語言文字的精妙。它是對208語言文字的一種直接的、整體的感受和判斷。個人的語感能力與其情感和思想素養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激發情感,提高思想素養,也進一步促進了語感能力的提高。

在學習《劉胡蘭》一課時,通過導語的設計,影片片段的播放,加上課文中的語言旁白,讓學生從中體會敵人的凶殘,劉胡蘭的剛毅,激發學生憎恨敵人敬佩英雄的情感。通過角色朗讀,讀出文章的“味道”,讓學生在對文章“滋味”的品嚐中領會文章語言的內在含義,使思維活動更加深刻,對語言美感認識進一步提高,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用“情感”伴隨理性這種最佳的心理驅動,正是發掘兒童潛在能力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