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2 / 2)

五、激發情感,促進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協調發展

從科學性上來看,教學過程應遵循人腦的規律,促進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協調發展,以實現培養“雙腦並用”的新型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腦科學認為:人的左腦分管邏輯思維,右腦分管形象思維。語文教學相對來說,形象思維比較突出,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有機結合。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兩種思維共同發展,互相促進。

例如:在講《荷花》一課時,老師讓一名學生配樂讀文章,其他學生看一幅荷花圖,教室中飄散著荷花的香味。伴隨著動聽的古典音樂,學生深情地讀著那優美的詞句,頭腦中出現各種荷花的形象,產生無限聯想,激起了他們愛荷花的情感。有的把自己想成一位荷花仙子在翩翩起舞,有的把自己想成一條小魚,在開滿荷花的池裏戲水。這種情感所刺激的表象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再讓學生通過語言把這些聯想到的表象聯係起來,然後按順序表達出來,這一步是由邏輯思維參與完成的,於是也就推進了邏輯思維的發展,促進了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協調發展。

通過上麵的分析會看出,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有利於全麵提髙學生素質。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達到全麵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呢?

(一)以愛心動情

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老師:“沒有愛,沒有信任,教育就會成為一場發生在師生之間的、嚴酷的、曠日持久的、疲憊不堪的戰爭。”老師的情感是溝通師生關係的橋梁,以此促進其思維品質的發展。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盡力給學生一顆純真的愛心,要信賴、關心、尊重學生。創造和諧溫馨的教學氛圍,使之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主動投人到教學活動中,並產生上進的力量。

在講授知識中更要如此。古人雲:親其師,信其道。老師要首先全身心投人,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帶動學生,使教學信息附上濃鬱的情感色彩。例如:在講授《十裏長街送總理》時,把對周總理的敬愛和親切的懷念之情,融於教學的全過程。隨著如訴如泣的音樂,一幅幅當年首都人民送別總理的真實畫麵展現在學生麵前,老師哽咽的聲音,充滿深情的朗誦,眼中飽含的熱淚,所有的這一切形成了一種凝重的情感氛圍,撥動了學生心靈的琴弦,使之對此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起到以情動情,以愛心動情的良好作用。

(二)創設情境

在教學中注意渲染一定力度的氛圍,使兒童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激起相應的情感。葉聖陶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創設的情境縮短了事物的時空距離,增強了形象的真實感,引起兒童對文中人物事件的關注,產生細致的情感體驗,對課文的語言感受也隨之而敏銳起來,例如:教授《珍貴的教科書》一文,為了激發學生對指導員敬佩的心情,要體會指導員在情況緊急時舍身護書的情節,老師放了一段戰鬥場麵的錄音,戰場上槍聲、嘶叫聲此起彼伏,回蕩在學生耳邊。老師又讓學生充當其中的角色,讓他們如同身臨其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三)豐富感知

老師在授課時,一般習慣做詳盡的分析,而那些無論從學生的生活背景還是時代背景來看,都是距他們較久遠的文章,不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因此,就需要老師在此過程中,補充一些相關知識,介紹相關材料,集合更多的感性認識,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髙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在講授《歐陽海舍身救列車》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歐陽海的崇高品質,在教學中給學生讀了原著《歐陽海之歌》的有關章節。一篇短小的課文,由於受篇幅限製,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即使做不厭其煩的分析,也難以震撼學生心靈,使他們感動和孕育出深情。為了彌補這一缺撼,可以結合課文

適當補充一些內容,以擴大學生的認知領域,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情感也會隨之增強。學生從原著的情節中得到啟迪,特別是通過原文中的一些實際數據,更深入了解到當時情況的險峻,從而體會到歐陽海在如此危險的情況下舍身救列車的高尚品質,激發他們愛英雄、讚英雄、學英雄的情感。

綜上所述,“情感”在教學中可起到了培養人、教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