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人們頭腦中,把原有表象加工改造成為新的表象的思維方法,是發展兒童語言和思維的一條重要途徑。它是形象思維比較高的一種形式。想象從本質上講可以說是表象的運動和發展。正如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的:“強烈的活躍的想象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想象這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往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使形象的東西更加豐富,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展開。學生打開思維的閘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可以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想象滲透在小學生活的一切方麵,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特別是在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想象可以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兩種。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主要表現在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兩個方麵。本文著重談一談在詩歌教學和想象性作文訓練中的做法和體會。
一、在詩歌教學中,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力
再造想象是依據一定的描寫、說明、圖案等在頭腦中形成有關事物的形象的過程,是人們在閱讀文藝作品,閱讀工程圖或欣賞藝術作品時,根據語言的描述或圖形在頭腦中產生的表象。這些未感知過的事物表象,是以讀者頭腦中原有的表象為材料,根據作者的描寫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表象。
書本知識是前人科學認識的成果,學習過程就是他人認識的成果變成己有的過程。所以學習是一種再認識的過程。再造想象就是一種再認識的過程。
學生在閱讀這些作品時需要想象。有了想象力就能在頭腦中再現各種事物形象,就能在記住表象基礎上創造出各種新形象,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由於作品的體裁不同,教材的特點各異,訓練學生想象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教學詩歌時,老師根據詩歌所描繪的形象,引導學生從品析詞句人手,創設情境,展開想象和聯想,使學生在感受詩歌語言美、意境美、內容美的同時,心靈受到震撼。
所謂創設情境,就是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或相似的形象、情境或氣氛,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在教學詩歌時,可運用表演、講故事、電化教學、繪畫等形式為學生學習、理解詩歌內容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訓練與提高。
(一)講述有趣故事,喚起想象
教師的課堂語言是有聲的語言,直接作用於學生的聽覺,從教師的語調、語義可引起學生的思維與想象的活動。在課堂上,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用講述故事的方法,對詩中的某一情境作具體的描繪,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一這時,學生感受到的不僅是聲音、不僅是詞,而且仿佛看到了畫麵。因此,課堂上老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有趣動聽的故事,可以喚起、激活學生頭腦中的表象,從而達到誘發想象的目的。
古詩《贈汪倫》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公元755年,李白遊安徽涇縣桃花潭畔,當地人汪倫熱情款待他。臨行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這首詩相贈留別。
在學習這首詩時,老師先給學生講了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講述時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出現的。老師講道:汪倫是名歌手,且很有才學,但他不願意做官,隱居在安徽涇縣桃花潭畔。他對李白所作的詩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知道李白喜歡喝酒,於是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釀成酒,並長年窯在地下。有一回,他聽說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請李白前來做客,但又怕李白不肯來。於是想出一個妙計,他修書一封,送給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麵寫道:“先生好遊嗎?此地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酒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就聽說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應前往訪問。見麵後,李白說:“我是來觀十裏桃花,訪萬家酒店的。”汪倫笑道:“‘桃花’,是一潭的名字,並無桃花十裏;‘萬家’店主姓萬,並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卻哈哈大笑說:“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亦人生快事!”此後汪倫每日以美酒佳肴招待,兩人甚是相投,成為了好朋友。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贈汪倫》這首別具一格的七言絕句。對於李白和汪倫的這段佳話,學生聽得興趣盎然,把學生引入了一個特定的語境。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了,腦中出現了兩位好朋友對飲吟詩的畫麵。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過:“一片風景是一個心靈的結果。”外在的自然風景與內在的心靈相互疊印,互融為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意境。學生在學習理解詩歌時,講述有關詩人的所處時代環境背景及詩人的經曆可以為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創設一個想象的情境,更易使學生理解詩人詩歌的意境。
在教學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絕句》時,老師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杜甫寫這首詩時的背景:杜甫晚年流落於四川成都,生活困苦,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浣華溪畔搭建草堂居住,此時,正值安史之亂,他避居漳州,心中悶悶不樂。他平安之後,再返四川成都時,詩人心情格外高興,春天的一日裏,詩人透過窗戶和大門,麵對迷人的盎然春意,欣然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絕句》。學生聽了故事很想知道詩人寫下了怎樣的詩句,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了,動情才能人境,人境才會浮想聯翩。這就為學生理解詩句、詩意做了鋪墊。
(二)描繪詩句畫麵,發展想象
繪畫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是反映兒童想象的一麵鏡子。我們知道:右腦感覺並支配顏色、線條、構圖等一係列的繪畫方式,語言和文字主要由左腦控製並受左腦支配。老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比較注意一邊講解詩歌內容,一邊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景色,然後讓大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手中的彩色畫筆畫出來,讓繪畫與文字相結合。
例如,在講杜甫的《絕句》一詩時,在引導學生理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迷人景象時,老師先提出:詩中描繪的畫麵是怎樣的?誰能根據詩句的意思說說詩句所描繪的景象。經過討論,學生聯係到自己平時觀察到的、聽到的、頭腦中儲存的表象,並根據詩意在頭腦中進行思維加工,形成了新表象。在他們的頭腦中顯現出了一幅生動活潑的畫麵:窗戶外,柳枝吐翠,柳條飄舞,兩隻黃鸝在柳枝間追逐嬉鬧,唱著悅耳的歌兒,天空中,一行白鷺在自由飛翔,好像正在迎接春天的樣子。
又如,在教學《尋隱者不遇》一詩中有“鬆下問童子”一句,老師啟發學生想象:誰問?問什麼?“言師采藥去”,“言者”是誰?“師”是哪一位?“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隱者在什麼地方采藥不太清楚,因為山太大,實在不好找到,詩人隻好不遇了。教學時,請學生從詩中“鬆下”拓展,隨著童子的手指,想象隱者在深山采藥的遠景,從中體會詩中意境的深遠。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每人都按照自己想象的景象畫一張畫。有學生在畫中描繪出了在白雲繚繞的深山中,一位身背藥簍的白發長須老人正在登山采藥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