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節 幾份不同的創建方案(1 / 3)

《戊戌變法》reference_book_ids\":[693397298426051278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中國開明官僚創辦京師大學堂的建議之所以最終受到朝廷重視,在某種程度上說也與那些“外來和尚”不斷鼓吹督促有關。西方來華傳教士對中國教育變革始終抱有極大興趣,他們多年來向中國人傳遞了不少西方教育的新進展,期待中國在教育上能夠盡早與西方接軌。美國傳教士李佳白具有很高的學術素養,他在為《萬國公報》撰稿時積極鼓吹變法,鼓吹自強,鼓吹教育改革,並向清政府提出創設京師大學堂的具體計劃。這些“外來和尚”念的“經”似乎比那些本土和尚的動議更有說服力。

在李佳白的方案中有八點具體建議:一是設立總學堂的根本用意在於使各種學問薈萃一處,無論學問出自何人,來自何邦,但視於人有益,皆當采用,不使少有缺漏;二是總學堂應該盡可能多地設立各種學科,諸如中西文法文理、中西史鑒、政事學、律法學、富國策、地理學、地勢學、算學、格致學、化學、天文學以及機器學、礦學、金石學、工程學、農政學、身體學、醫學,乃至中西各等性理學、性靈學等,都應該兼收並蓄;三是總學堂雖備有各種學問,然一人之聰明才力勢必不能兼學無漏,即使兼學某科,亦勢必不能兼精。所以在總學堂之內應該再分設各種專門學堂,其對目前中國最要者有政事律法學堂、格致學堂、礦學堂、工程學堂、農政學堂、醫學堂、博文學堂等,所有這些急需專業都應該挑選那些性之所近、學有所長的學生入一專門學堂研習,各盡心力以學之,務造其極而止;四是總學堂於各種專門學堂之外亦可以設立一大學堂,進行通才教育;五是設立總學堂務求盡美盡善,不可照搬西方諸國尋常辦法,一定要有所創新。如果僅僅照搬西方諸國尋常辦法,那麼新設立的總學堂與中國先前已設各種學堂就無所區別,既不可謂之總學堂,複不可謂為盡美盡善之辦法。倘若過去那些仿照西方設立的各種學堂隻能使學生通西方語言而不能通其文藝,或能通算學、格致學之淺顯學理而不能通其深邃奧秘,此不過蒙學、中學之程式,斷不是他所期待的總學堂;六是在總學堂內應該大力倡導愛國精神,不論是中國人,還是總學堂聘用的外國人,都必須具備有益中國之心,成有益華民之學;七是在京師設立總學堂的根本目的是為各省提供示範,為各省新教育提供人才和經驗,他日學成,或出而效用於各省,或出而教習於各地;八是在京師設立總學堂,不但能擴眾人之才智,尊朝廷之體統,亦可揚國家之聲名,使中國與世界同步,並最終使中國成為國際大家庭中負責任的一員,使西方諸國不致因中國不願學習西方、不願與世界同步而輕視中國。

根據這八點分析,李佳白認為在京師設立總學堂已刻不容緩,至於議論中的所謂開辦經費問題,在李佳白看來根本不構成問題。他認為,設立總學堂一事,若能妥立章程,教以實在學問,既無流弊,款亦不多。朝廷決計舉行,四方莫不相應。鐵路尚不惜費,學堂何難籌款?況學堂之有益更非鐵路之可同日語乎?[美]李佳白:《擬請京師創設大學堂議》,於寶軒輯:《皇朝蓄艾文編》卷十四,學生書局1965年版,第33頁。李佳白竭力鼓勵清政府克服困難早日創設具有近代特征的大學堂。

李佳白的方案主要是論證創設大學堂的必要性,而另一位美國傳教士狄考文主要是參照各國經驗提出具體下手處與應辦之方。[美]狄考文等:《上譯署擬請創設總學堂議》,《皇朝蓄艾文編》卷十四,第32頁。狄考文1863年來華傳教,第二年就在登州開辦了蒙養學堂,著力從教育上改變中國。1876年,狄考文將蒙養學堂改名為文會館,由小學升格為中學,1881年開設大學預科,成為後來齊魯大學的一部分。文會館初辦時雖然規模有限,條件有限,但這確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所以狄考文不是一般的傳教士,而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育家,他對於中西教育的本質與差異,都有很好的理解。因此,狄考文有關創辦京師大學堂的建議,就受到朝廷格外重視。

毫無疑問,清政府最終決定創辦京師大學堂,其動力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也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朝廷1898年6月11日《明定國是詔》,也因此受到相當重視。隻是由於中國行政效率實在低下,這份重要詔書如同其他文件一樣,並沒有在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那裏迅速獲得反響與回應。

大臣們的拖延推諉終於惹惱了皇上。半個月後,皇上於6月26日又發布了一道怒氣衝衝的禦旨,嚴厲批評軍機大臣、總理衙門王大臣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責成他們必須盡快就怎樣創辦京師大學堂拿出具體方案和行動步驟,如果繼續拖延,不能依限辦妥,那麼必將嚴懲不貸。《光緒朝東華錄》卷四,第4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