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能幹,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麼他最終的結局肯定是失敗。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比如,有一些自認為有才的人,在學校的時候常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表揚,可是走入社會後才發現,在學校裏掌握的那一套非但用不上,反而屢屢碰壁;還有一些人以率真秉直自喻,抱著一種“幹自己的活,讓他人說去吧”的心態,他們工作努力,卻不注意與人處好關係,更不願意迎合領導和客戶,這樣,自然也無法與周圍的人建立融洽的關係。很快,他們就發現自己做起事情來阻力重重,於是,又會感歎社會複雜,人心叵測。
其實,我們生活在一個現實的社會。一些人和事,當你無法改變的時候,就需要改變自己,努力讓自己適應這個社會。如果不想處處碰壁,就必須掌握一些交際禮儀等溝通技巧,學會靈活地處世。親愛的女孩,多懂得一些禮儀,發揮你的交往優勢。女孩,以下是要懂的一些禮儀規範:
當父母在家宴請客人時,你作為小主人,應該幫爸爸媽媽熱情地招待客人。你可以幫忙做簡單的事情,例如擦茶幾、洗水果、斟茶、端水果給客人、擇菜……如果客人也帶著孩子來,那麼你就要招待好小客人,做到跟大家和睦相處。
當你去別人家做客時,要帶點禮物,尤其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如果家裏有禮物,可以自己挑選收拾禮物;如果到商場購買,選擇禮物要尊重客人的愛好,不能隻按照自己的口味專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要考慮到別人的愛好……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交際禮儀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注意,同樣,掌握這些交際禮儀,就會為我們的交往能力加分。
專注地思考,不受外界的幹擾
這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
有兩個學生拜奕秋為師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每次聽課都全神貫注,一心一意地聽奕秋講解棋道;而另一個學生雖然很聰明,但上課時總是心不在焉,而且他今天想學下棋,明天又想學畫畫,不時地有新想法冒出來。一次上課時,有一群天鵝從他們頭上飛過,那個專心的學生連頭都沒有抬一下,渾然不覺。而心不在焉的學生雖然看著也像是在那裏聽,但心裏卻想著拿了箭去射天鵝,而且想著有一天要做一名出色的弓箭手。若幹年後,那位專心致誌的學生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位卻一事無成。
在一般情況下,人對生活的迷失都是因為所要或所想的太多,而又一時達不到目標造成的。這種想法使很多人不能將精力專注於一項事業,他們總是目標多多,反而錯過了許多近在眼前的景色,丟掉了一些可以馬上把握的機會。無論做什麼,都無法專注,總是做著這件事,又想著那件事,結果什麼都做不好。
可以說,專注是一個人能否有所成就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在做一件事的時候,被其他的事情幹擾,不能集中精力,那麼就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錯誤,久而久之就會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而成功的人永遠都專心致誌,因為在他們所從事的事業之中,飽含著他們一貫的興趣。因為他們所追求的,正是一直以來的夢想。正是因為專注,他們才得以發揮自己的最大潛力;正是因為專注,他們才可以排除外界的一切幹擾;正是因為專注,他們便擁有了克服一切困難的力量。
有一個修女,生活並不富裕,但她一生中卻收養過幾千名孤兒,這在別人眼裏,完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幾千個人,光是穿衣吃飯就需要天文數字的巨額資產,而這位不那麼富裕的修女卻做到了。當她的事跡漸漸為人們知曉了之後,有人曾經問她是如何做到收養過幾千個孤兒的時候,她是這樣回答的:“如果同時收養幾千人,不僅救不了他們,反而會讓他們和自己一起陷入困境,我的辦法是一次隻收養一個。”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們每天忙忙碌碌,不停地為自己的事業奔波,甚者連個喘氣的機會都沒有,但獲得的收獲反而比不上那些看似悠閑的人所取得的成就。讀完上麵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經很清楚,區別就在於,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一般都是專注於一件事情,而我們卻往往貪多,同時奔波於許多件事情。
所以說,不管做任何事情,隻要專心去學、去做,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關。相反,如果不肯用心,三心二意,那麼即便是花再多的時間,也不會有什麼成就。而且,專心的態度會讓我們做起事情來井井有條。
如果問世界上最緊張的地方是哪裏,答案可能要數紐約中央車站問詢處了。每一天,那裏都是人潮洶湧,匆匆的旅客都爭著詢問自己的問題,都希望能夠立即得到答案。對於問詢處的服務人員來說,工作的緊張與壓力可想而知。可櫃台後麵的那位服務人員看起來一點也不緊張。他身材瘦小,戴著眼鏡,一副文弱的樣子,顯得那麼輕鬆自如、鎮定自若。
在他麵前的旅客,是一個矮胖的婦人,頭上紮著一條絲巾,已被汗水濕透,她的話語裏充滿了焦慮與不安。問詢處的先生傾斜著上半身,以便能傾聽她的聲音。“是的,您要問什麼?”他把頭抬高,集中精神,透過他的厚鏡片看著這位婦人:“你要去哪裏?”
這時,有位穿著入時,一手提著皮箱,頭上戴著昂貴的帽子的男子,試圖插話進來。但是,這位服務人員卻旁若無人,隻是繼續和這位婦人說話:“你要去哪裏?”
“春田。”
“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嗎?”
“不,是馬薩諸塞州的春田。”
工作人員馬上就說:“那班車是在10分鍾之內,在第15號月台出車。你不用跑,時間還多得很。”
“你是說15號月台嗎?”
“是的,太太。”
女人轉身離開,這位先生立即將注意力轉移到下一位客人——戴著帽子的那位身上。但是,沒過多久,那位太太又回頭來問月台號碼。“你剛才說是15號月台?”這一次,這位服務人員集中精神在下一位旅客身上,不再管這位頭上紮絲巾的太太了。
有人請教那位服務人員:“能否告訴我,你是如何做到保持冷靜的呢?”
那個人這樣回答:“我並沒有和公眾打交道,我隻是單純地處理一位旅客。忙完一位,才換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隻服務一位旅客。”
“在一整天裏,一次隻為一位旅客服務。”這話堪稱至理。“一次隻做一件事”,這可以使我們靜下神來,心無旁騖,一心一意,把那件事做完做好。倘若我們好高騖遠,見異思遷,什麼都想要,最終隻能是猴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到頭來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我們不難發現大凡成功人士,都能專注於一個目標。林肯專心致力於解放黑人奴隸,並因此使自己成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伊斯特曼致力於生產柯達相機,這為他賺進了數不清的金錢,也為全球數百萬人帶來了不可言喻的樂趣。
女孩們,不妨每天都花一點點時間問一下自己的內心: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才是你人生中最主要的?慢慢地,你會發現,那些遙遠的不切實際的東西都是你行動的累贅,而那些離你最近的事物才是你的快樂所在。所有,聰明的你要把精力集中在最能讓你快樂的事情上,別再胡思亂想,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
女孩要記住,隻要我們一次隻專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並積極地希望它成功,我們就不會感到精疲力竭。不要讓我們的思維轉到別的事情、別的需要或別的想法上去,而專心於我們正在做著的事。選擇最重要的事先做,把其他的事放在一邊。做得少一點,做得好一點,我們就會得到更多的收獲。
勤奮多一點,成功快一步
古羅馬人有兩座聖殿:一座是勤奮的聖殿;另一座是榮譽的聖殿。它們在位置安排上有一個秩序,就是人們必須經過前者,才能達到後者。其寓意是,勤奮是通往榮譽的必經之路。
我國著名新聞記者鄒韜奮,每天給自己規定必須有四頁紙的練筆活動,並且堅持不懈,直到逝世。他的文章寫得又快又好,正是得益於他的勤奮。大文豪魯迅先生,一生寫了大量的小說、雜文,並且堅持每天寫日記,他說自己是“把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寫作上了。”世界最高產的法國作家巴爾紮克,生前每天堅持創作12個小時。他的如此勤奮,奠定了其世界文學大師的地位。
有一次,一家中國報社的記者采訪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
記者問:“美國大學要讀四年,研究生院要讀五到六年的時間,才能取得博士學位,據說您總共隻用了五年左右的時間,是嗎?”
丁肇中答:“確實是這樣。在那樣困難的環境中讀書,就得用功。”
記者又問:“您取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丁肇中說:“成功的秘訣隻有三個字:勤、智、趣。”
這裏的“勤”指的就是勤奮。丁肇中認為,獲得成功的第一個秘訣就是勤奮。中學時代的丁肇中就是一個以勤奮學習而出名的學生。讀大學後,無論是在哪裏,他都是以勤奮而聞名。
從丁肇中先生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勤奮意味著努力行動,意味著事業成功,即使結不出成功的果實,但這勤奮的奮鬥過程,也無不具有特殊的曆史性的意義。
世界上到處是一些看來就要成功的人——在很多人的眼裏,他們能夠並且應該成為這樣或那樣非凡的人物——但是,他們並沒有成為真正的英雄,原因何在呢?
原因就在於,他們沒有付出與成功相對應的代價。他們希望到達輝煌的巔峰,但不希望越過那些艱難的梯級;他們渴望贏得勝利,但不希望參加戰鬥;他們希望一切都一帆風順,但不願意遭遇任何阻力。
有人問寺院裏的一位大師:“為什麼念佛要敲木魚?”
大師說:“名為敲魚,實則敲人。”
“為什麼不敲其他的,偏偏敲魚呢?”
大師笑著說:“魚兒是世間最勤快的動物,整天睜著眼,四處遊動。這麼至勤的魚兒尚且要時時敲打,何況懶惰的人呢?”
故事雖然淺顯,道理卻深刻。
應該說,勤奮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相反,追求安逸倒是人類潛意識中共有的欲望。但無論任何人,隻要長期不懈地努力,就能養成勤奮的習慣。
在西方,勤奮被稱為“使成功降臨到每個人身上的信使”。居裏夫人如是說:“榮譽隻是一個人努力成果的記錄,獎章就像玩具一樣,玩玩就是了,把它像神具一樣奉守著,反而一事無成。”
梅蘭芳年輕的時候去拜師學戲,師傅說他生著一雙死魚眼睛,灰暗、呆滯,根本不是學戲的材料,拒不收留。天資的欠缺沒有使他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奮。他喂鴿子,每天仰望天空,雙眼緊跟著飛翔的鴿子,窮追不舍;他養金魚,每天俯視水底,雙眼緊跟著遨遊的金魚,尋蹤覓影。後來,梅蘭芳的眼睛變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熠熠生輝,脈脈含情,終於成了著名的京劇大師。
所以說,成功來自勤奮,成功在於勤奮,智慧不是自然的恩賜,而是勤奮的結果,隻有把握住勤奮的鑰匙,才能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
達爾文在評價自己的時候說:“……所完成的任何科學工作都是通過長期的思考、忍耐和勤奮得來的。”老一輩革命家陳毅有這樣的詩句:“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這都說明了勤奮對於成功的重要作用。
親愛的女孩,十幾歲的你極容易虛度自己的青春。時光如白駒過隙,青春就那麼幾年,很容易就混過去了。哈佛圖書館有條訓誡:“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讀到這條訓誡,我們不禁深深為其幽默中包含的哲理所折服。很淺顯的道理,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其實,古今中外不止這一條訓誡,但每一條都旨在告誡我們要勤奮,這才是走向成功之道。
台灣有一個著名的企業家陳茂榜,他的講演經常折服所有的聽眾。尤其是他計數字的本事超人一等,舉凡中國和世界各國的麵積、人口、國民所得貿易額等,他都如數家珍。
事實上,陳茂榜的學曆隻有小學畢業,但他卻榮獲了美國聖諾望大學頒發的名譽商學博士學位。